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汇总(15)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四)肾阴亏虚证
1、症状: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
兼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3、治法:滋阴固肾。
4、主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5、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淮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火热
(五)阴阳两虚证
1、症状: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
兼症: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3、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4、主方:金匮肾气丸。
5、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淮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三十九、 瘿病四十、(一)气郁痰阻证
1、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
兼症: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
舌脉: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
3、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4、主方:四海舒郁丸。
5、常用药:
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
(二)痰结血瘀证
1、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
兼症:胸闷,纳差。
舌脉: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2、证机概要:痰气交阻,血脉瘀滞。
3、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4、主方:海藻玉壶汤。
5、常用药:
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三)肝火旺盛证
1、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兼症: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机概要: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3、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4、主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5、常用药:
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
4.心肝阴虚
1、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2、证机概要: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3、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4、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以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子养肝补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
四十一、 眩晕四十二、(一)肝阳上亢证
1.症状:
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
兼证: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3.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4.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5.常用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