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汇总(11)
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4.疫毒炽盛证(急黄)
(1)症状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搔痒。
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2)病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4)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5)常用药:
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毒;茵陈、土茯苓——利湿热清退黄。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2)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
(3)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4)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5)常用药:
附子、白术、干姜——温中健脾化湿;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利湿退黄。
2.脾虚湿滞证
(1)症状:
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
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2)病机: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
(3)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
(5)常用药:
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二十九、 鼓胀三十、(一)气滞湿阻证
1.症状:
主症: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
兼症 :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
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3.治法: 疏肝理气,运睥利湿。
4.方药: 柴胡疏肝饮或胃苓汤加减。
5.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二)水湿困脾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兼症: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担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
舌苔脉象:舌苔白腻,脉缓。
2.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3.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4.方药:实脾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