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医内科学专业题目(5)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3-14 06:05
咳血与呕血的鉴别:从病史、先兆症、出血颜色、伴随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咳血多有肺痨、久咳、喘证等病史;有喉痒、胸闷、口有血腥味、咳嗽等出血前

咳血与呕血的鉴别:从病史、先兆症、出血颜色、伴随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咳血多有肺痨、久咳、喘证等病史;有喉痒、胸闷、口有血腥味、咳嗽等出血前征兆;血色鲜红,常混有泡沫痰涎;出血后可有数天痰中带血,大便颜色多无异常。吐血多有胃痛、积聚等病史;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心慌等出血前征兆;血色暗红或呈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残渣;无痰中带血,但出血后大便呈黑色。临床鉴别还可借助X光、纤维胃镜等检测。

远血与近血的鉴别:远血与近血之说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以出血部位与肛门的距离来划分的,距肛门近者为近血,距肛门远者为远血。《景岳全书。血证》:“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临床上还要根据出血的颜色、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方面加以鉴别。远血颜色黯黑或呈柏油样,血和大便均匀混合;近血则为鲜红色,一般先有大便后出血或纯血鲜红。远血者多有反复发作的胃痛史和黄疸、鼓胀病史等,近血多有痔疮等病史。远血多由脾胃虚寒引起,近血多因肠道湿热所致。

胃痛 :(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病因病机】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不畅;4.脾胃虚弱。

【辩证要点】1.辨寒热;2.辨虚实;3.辨气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

【治则】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通则不痛】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法均可起到“通”的作用。不单指“通下”。

1.胃气壅滞: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或有伤食史,或有感外邪病史。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2.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胃中蕴热: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口舌生疮。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4.肝胃郁热: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肝热移胃用化肝煎加减;灼痛、口苦、恶心明显时小柴胡汤化裁。

5.瘀血阻滞: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病程日久。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不足:主症: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

治法:滋阴养胃,理气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食少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心下痞:心下是心口下,胃的位置,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满闷痞塞不适感,但按之虚软不痛。多见慢性胃炎所引起不适。

相关资讯
医考会员培训注册
医学教育网网上辅导保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