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专业题目(4)
心痛 :(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2.饮食不节;3.情志内伤;4.肝肾亏虚;5.消渴、眩晕等病人亦可引发心痛。
【诊断】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疼痛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懈。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辩证要点】1.辨疼痛性质;2.辨气、血、阴、阳虚;3.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4.辨真心痛舌苔脉象;5.辨真心痛病情顺逆。
【治则】补、通。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必要时标本同治。
1.心血瘀阻: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胸闷心悸。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2.痰浊内阻:主症: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肢体沉重,痰多。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主症:胸痛如绞,时作时止,感寒痛甚。四肢不温。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寒盛痛重者,乌头赤石脂汤送服苏合香丸。
4.气阴两虚: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气短,头晕,或手足心热。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身营养汤。
5.心肾阴虚:主症:胸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不寐,盗汗,腰膝酸软。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
6.心肾阳虚:主症:胸闷痛气短,遇寒加重。腰痠乏力,畏寒肢冷,面浮足肿。
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
厥心痛 亦称胸痹心痛,为心痛之轻证。(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救急时均要口服芳香温通药,如冠心苏合香丸1丸口含服;或速效救心丸15粒口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麝香保心丸2粒。
真心痛 亦称心厥。(胸痹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的危重症候,以左胸剧烈疼痛,持续不解,伴汗出肢冷,面白唇青,手足青至节,脉微细为特征。)因心脉闭塞,故属临床急危重症,应做如下救治:1.立即吸氧;2.绝对卧床;3.救治原则以通为主,兼顾正气(含服冠心苏合香丸1丸或速效救心丸5粒)4.因心脉闭塞,气滞血郁,要及时通便。5.肺气郁滞,化热灼津生痰,当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胸痹与胃脘痛的异同:胸痹不典型者,疼痛可在胃脘部。多数在左胸部,病位在心,常有心病史,呈发作性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喘息,脉结代。胃脘痛疼痛部在胃脘部,病位在胃,常有胃病史,发病表现为胃脘痛,伴纳呆,嗳气,呃逆,泛酸等。
胸痹与悬饮的鉴别:胸痹以左胸闷痛为主证,悬饮饮停左胸胁者也以左胸疼痛为主症,故当鉴别。胸痹病位在心,疼痛部在左侧心前区与胸骨后;悬饮病位在胸胁,疼痛部位在左侧而胸胁部。胸痹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生,历史短暂,休息或用药后缓解,伴心悸气短,喘息,脉结代等。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咳嗽、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多伴有咳嗽、气喘,咯痰,发热等。
血证 :(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辨证要点】1.辨病证之不同;2.辨病位之不同;3.辨证候之虚实。
【治则】1.治火;2.治气;3、治血。 初期:“止血”;血止后用“宁血”;善后用“补虚”。同时兼顾“消瘀”。
鼻衄:
1.热邪犯肺:主症:鼻燥流血,血色鲜红。身热口干。
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
2.肝火上炎:主症:鼻衄目赤,烦躁易怒。口苦耳鸣。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栀子清肝汤加减。
3.胃热炽盛:主症:鼻血鲜红,胃痛口臭。烦躁便秘。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
4.气血亏虚:主症:鼻衄或肌衄、齿衄,血色淡红。心悸神疲,气短乏力。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齿衄:
1.胃火内炽: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口渴欲饮,口臭便秘。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加味清胃散。
2.阴虚火旺:主症:齿衄血色淡红,齿摇龈浮微痛。腰痠耳鸣。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
咳血:
1.燥热犯肺:主症:咳嗽痰血,鼻燥口干。发热喉痒,咳痰不爽。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
2.肝火犯肺: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胁牵痛。烦躁易怒,目赤口苦。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3.阴虚肺热:主症:咳嗽少痰,痰中带血,经久不愈。血色鲜红,两颧红赤,潮热盗汗。
治法: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
吐血:
1.胃中积热:主症:胃脘灼热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臭,便秘。
治法:清胃泻热,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主症:吐血色红或紫暗,脘胀胁痛。烦躁易怒,寐少梦多。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气短声低。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便血:
1.肠道湿热:主症:便血伴大便秽腻不畅。腹痛不适,口粘而苦。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
2.脾胃虚寒:主症:便血紫暗或黑色,脘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怯寒肢冷,纳差便溏。
治法: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
尿血:
1.下焦热盛: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面赤口疮。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
2.阴虚火旺:主症:小便短赤带血。颧红潮热,腰痠耳鸣。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主症:久病尿血,食少乏力。面色苍白,或见皮肤紫斑、齿衄。
治法:补脾益气生血。 方药:归脾汤。
4.肾气不固:主症: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腰痠耳鸣。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无比山药丸。
紫斑:
1.热盛迫血:主症:感受风热或火热燥邪后,肌肤突发紫红后青紫之斑点或斑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
2.阴虚火旺:主症:肌肤出现红紫或青紫斑点或斑块,时作时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
3.气不摄血:主症:紫斑反复出现,经久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血溢:《内经》称各种出血为血溢,有血溢脉外之意。
紫斑:亦名紫癜或肌衄,由多种原因导致皮下肌肤出血,皮肤青紫,压之而不退色。
紫斑与皮疹的鉴别:紫斑压之不退色,一般无瘙痒、发热等症,常伴有口腔牙龈等部位出血;而皮疹压之褪色,且多伴有瘙痒或发热等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