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医内科学主任医师考试复习资料(7)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3-14 05:39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黄连清热泻火;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黄连——清热泻火;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四)心阳不振证

1、症状: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阳不振,无以温养心神。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例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常用药:

桂枝、附片——温振心阳;人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杞——滋阴,取阳得阴助其生化无穷之意;炙甘草——益气养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

(五)水饮凌心证

1、症状:

主症: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兼症: 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

苔脉: 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3、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4、例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5、常用药:

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人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助阳;远志、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

(六)瘀阻心脉证

1、症状: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证机概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4、例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常用药: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素、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活血;桂枝、甘草——通心阳;龙骨、牡蛎——镇心神。

(七)痰火扰心证

1、症状: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

兼症:失眠为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3、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4、例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连、山栀——苦寒泻火,清心除烦;竹茹、半夏、胆南星、全栝蒌、陈皮——清化痰热、和胃降逆;生姜、枳实——下气行痰;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宁心安神。

脾胃系疾病

十七、 胃痛十八、(一)寒邪客胃证

1、症状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3、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4、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5、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二)饮食伤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3、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4、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5、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三)肝气犯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兼症: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3、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四)脾胃湿热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

兼症: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3、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4、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五)瘀血停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兼症: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2、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3、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4、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5、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六)胃阴不足证

1、症状: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

兼症: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2、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3、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4、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5、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七)脾胃虚寒证

1、症状: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兼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5、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

十九、 泄泻(包括小儿泄泻)

二十、(一)寒湿内盛证(风寒泻)

1.症状: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2.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3.治法:散寒化湿。

4.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

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浊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

半夏、陈皮——理气祛湿,和中止呕;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桔梗——解表散寒,疏利气机;

(二)湿热伤脾证(湿热泻)

1.症状: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兼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证机概要: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3、治法:清热利湿。

4、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5、常用药:

相关资讯
医考会员培训注册
医学教育网网上辅导保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