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医内科学主任医师考试复习资料(12)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3-14 05:39
5.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二)水湿困脾证 1.症状:

5.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二)水湿困脾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兼症: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担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

舌苔脉象:舌苔白腻,脉缓。

2.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3.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4.方药:实脾饮。

5.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三)水热蕴结证

1.症状

主症: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

兼症: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

舌苔脉象: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2.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3.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4.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5.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四)瘀结水留证

1.症状:

主症: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结痛如针刺,

兼症: 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

舌苔脉象: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

2.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3.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4. 方药:调营饮加减。

5.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腹皮——行气消胀;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化瘀利水。

(五)阳虚水盛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

兼症:面色苍黄,或呈胱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

舌脉: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3.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4 方药:附于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5.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葫芦巴——温补脾肾;

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利水消胀。

(六)阴虚水停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

兼症 :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

苔脉: 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2.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3.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4.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淡渗利湿。

肝胆病症

三十一、 积聚三十二、(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 : 腹中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兼症: 脘胁胀闷不适,

舌苔脉象:苔薄,脉弦等。

(2)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3)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4)方药:逍遥散、本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加减。

(5)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

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行气散结。

2.食滞痰阻证

(1)症状: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

兼症:便秘,纳呆,

舌苔脉象:舌苔腻,脉弦滑等。

(2)证机概要: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3)治法: 理气化痰,导滞通便。

(4)方药: 以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为主方。

(5)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导滞通便;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

(1)症状

主症:腹部积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质软不坚

兼症:胸胁胀满,

舌苔脉象:舌苔薄,脉弦,舌有紫斑或紫点。

(2)证机概要: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3)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4)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

(5)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行气止痛;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

2.瘀血内结证

(1)症状: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

舌苔脉象: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2)证机概要:瘀结成块,正气渐损,脾运不健。

(3)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4)方药:膈下遂瘀汤加减,酌情配用鳖甲煎丸或六君子汤。

相关资讯
医考会员培训注册
医学教育网网上辅导保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