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医内科学主任医师考试复习资料(11)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3-14 05:39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四)肝络失养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四)肝络失养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3.治法:养阴柔肝。

4.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

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阴柔肝;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栋子、延胡索——理气和络止痛;

二十七、 黄疸二十八、(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兼症: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忄农 ,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2)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3)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4)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5)常用药: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

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

2.湿重于热证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兼症: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

舌脉:脉象濡数或濡缓。

(2)病机:湿遏热伏,中焦受困,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3)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4)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5)常用药:

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利湿热退黄。

3.胆腑郁热证

(1)症状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兼症: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

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2)病机: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泄,胆汁泛溢肌肤。

(3)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4)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5)常用药:

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4.疫毒炽盛证(急黄)

(1)症状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搔痒。

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2)病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4)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5)常用药:

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毒;茵陈、土茯苓——利湿热清退黄。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2)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

(3)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4)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5)常用药:

附子、白术、干姜——温中健脾化湿;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利湿退黄。

2.脾虚湿滞证

(1)症状:

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

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2)病机: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

(3)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

(5)常用药:

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二十九、 鼓胀三十、(一)气滞湿阻证

1.症状:

主症: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

兼症 :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

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3.治法: 疏肝理气,运睥利湿。

4.方药: 柴胡疏肝饮或胃苓汤加减。

相关资讯
医考会员培训注册
医学教育网网上辅导保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