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复习笔记(2)
35. 消法(祛邪):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起疮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是运用方药使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总则。
36. 托法(出脓):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成脓期)。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
37. 补法(补气血):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38. 外科开方特点:攻邪之品、行气活血药、通经活络、补益药。
39.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解表法(银翘散、牛蒡解肌汤、荆防败毒散);
通里法(大承气汤、黄连汤、润肠汤、凉膈散);
清热法(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知柏地黄丸、清骨散);
温通法(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祛痰法(二陈汤、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
理湿法(平胃散、二妙丸、龙胆泻肝汤);
行气法(逍遥散、清肝解郁汤、开郁散);
合营法(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桃红四物汤、大黄蛰虫丸);
内托法(透脓散、托里消毒散、神功内托散);
补益法(四君子汤、四物汤);
调胃法(异功散、二陈汤、益胃汤)。
40.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原则:消、溃、敛。
41. 外治法药物疗法:
a. 膏药: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皆可用,如太乙膏、千捶膏;
b. 油膏:肿疡、溃疡,皮肤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及肛门病,如金黄膏、玉露膏;
c. 箍围药: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成脓及溃后皆可;
d. 草药:阳证红肿热痛者;
e. 掺药:将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
42. 箍围药:以醋调-散瘀解毒;酒调-助行药力;葱、姜、蒜、韭汁调-辛香散邪;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清凉解毒(其中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好);鸡子清调-缓和刺激;油调-润泽肌肤。
43. 外治法方药用药特点:相畏、相反等诸多禁忌药皆可使用;剂量不同,作用不同(九一丹、八二丹);剂型不同,作用不同(金黄散、金黄膏)。
44. 手术疗法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邪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愈合的目的。一切外疡,无论阴证、阳证,确定成脓者,均可使用。
各论
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和内伤。外邪引发的疮疡以火毒、热毒表现最为常见。风、寒、暑、湿邪后期皆可化火。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治疗疮疡的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金黄散、玉露散、太乙膏、千捶膏;阴证-回阳玉龙散、阳和解凝膏);中期脓熟宜切开排脓;后期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八二丹、九一丹;阴证-七三丹、五五丹)。
【疖】概念: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病因病机:热、湿、火毒。
临床表现: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可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治疗:清热解毒为主。
1.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 暑热浸淫:清暑汤。
3.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疔】概念: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颜面部疔疮]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