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主任医师——中医妇科学(2)
4.气滞血瘀: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渐至闭经,或骤然停闭。气滞血瘀证候。舌黯苔薄白脉沉弦。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方药: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月经延后渐至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痰湿证候。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方药: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划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发病机理: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虚瘀滞或不足,固平时不发生疼痛。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气血渐复则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矣。
病因病机: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迟,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 平时小腹隐痛,下腹结块,经期加重,灼痛难忍,拒按,得热痛增,月经量多,
色深红质粘,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或伴低热绵绵,舌质紫黯或红,舌黄腻瘀点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空坠感,喜按喜温,经量少色淡质薄,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方药:圣愈汤
5.肾气亏损证:经行或经后小腹绵绵痛,经量少色淡暗质薄,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方药: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的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以经前2-7天和经
期多见,古代医籍根据不同的主证,分别称之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行发热”、“经行吐衄”等。
经行感冒: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又称“触经感冒'.
辨证论治:1.风寒证:每至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体,咽喉痒痛,咳嗽痰稀,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经血净后,诸证渐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调经。方剂:荆穗四物汤
2.风热正:每于行经期间,发热身痛,微恶风,头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方剂: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3.邪入少阳证:每于经期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头晕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和解表里。方剂: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证者,称为“经行身痛”。
病因病机:素体正气不足,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或因宿有寒湿留滞,经行时则乘虚而发。血虚、血瘀。
经行浮肿: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脾肾阳虚、气滞血瘀
第九章 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广义带下病:是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其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古人称妇产科医生为带下医。
狭义带下: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渗润于阴道的色白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病理性带下。
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赤
白物“等名称。
辨证论治:1.脾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无臭;脾虚证;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若脾虚湿蕴化热,易黄汤)
2.肾阳虚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肾阳虚证;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夹湿证;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方药: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粘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湿热下注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方药:止带方(若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5.热毒蕴结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湿热蕴结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方剂: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第十章 妊娠病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发病机理:一是阴血虚;二是脾肾虚;三是冲气上逆;四是气滞。
治疗原则:以胎元到的正常与否为前提。1.补肾健脾;2.养血清热;3.理气安胎。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子病”、“病儿”、“阻病”。
病因病机: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分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