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研究进展(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19 21:15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目前仍沿用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但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国内至今尚无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目前仍沿用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但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国内至今尚无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鉴别方法和依据。目前较常用的诊断鉴别方法和依据如下。

3.1 1978年日本标准[11]

①用药后1~4周出现肝损害;②有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起病初期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③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06,或白细胞总数增加;④药物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皮肤试验阳性;⑤偶然再次用相同药物后又发生肝损害。以上5项中符合①加②或①加③者为疑诊,符合①加④或①加⑤者为确诊。该标准主要用来诊断过敏机制引起的DILD.

3.2 我国常用的诊断鉴别方法和依据[12]

①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睾酮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除外);②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征象;③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06;④有肝细胞损害或肝内淤胆的发病机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⑤药物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⑦有药物性肝病史,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可诱发(有危害,不可用)。凡具备上述第①条再加上②~⑦条中任何2条即可考虑药物性肝病。

3.3 药物性肝损害的评价以及分型标准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药物性肝损的评价以及分型标准,主要沿用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LOMS)标准[13]。肝损害程度:①轻度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碱性磷酸酶(ALP)≤10倍正常上限和(或) 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上限10倍和(或)TBiL≥85.5 μmol/L;③重度异常:肝功能符合重型肝炎的诊断指标。肝损害类型分为:①肝细胞型:仅有ALT>正常上限2倍或ALT/ALP≥5;②胆汁淤积型:仅有ALP>正常上限2倍或ALT/ALP≤2;③混合型:ALT、ALP均>正常上限2倍,且2

4 常见基础病

王锦燕[8]认为,治疗皮肤科疾病、肿瘤与增生性疾病时最易引起肝损害。周艳莉等[10]经统计文献后显示,居于首位的是乳腺疾病144例,占35.91%,其次是骨关节疾病109例,占27.18%.吴苑珊等[7]则认为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文献统计17.9%的患者为肾移植者,5.5%的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由上可知,治疗皮肤科疾病、肿瘤与增生性疾病时最易引起肝损害,而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

5 用药潜伏期

陆玮婷等[6]认为,中药药物性肝损的平均病程(出现症状至肝功能恢复或者死亡的时间)为(22.9±12.3) 日。吴苑珊等[7]统计509例药源性肝损害患者后发现,用药后1~8周出现肝损害的有356例,占82.41%,说明药源性肝损害的潜伏期一般为1~8周。王锦燕[8]的统计数字则为:注射剂发生肝损害的时间一般为用药后3~13日,个别患者当日即出现临床症状;口服药物一般在用药5日~3个月发生肝损害,个别患者在连续口服6个月后发生。其他的文献资料认为:服用中药及中成药至发现肝功能异常时间为8~40日,平均21.8日[14]。中药的注射液发病时间最短为用药后1.5 h[15],最长时间为2周[16],口服制剂发病时间一般均在用药后几个月内,最短为用药后2 h[17],最长为3年[18]。老年患者与中、青年组比较肝损害出现时间晚,且持续异常时间长,并认为与老年人多脏器功能差,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不典型,一旦出现症状肝功能恢复缓慢有关[5]。

综上所述,从使用中药及中成药后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平均为20日左右,并且与用药的途径、药物的品种和年龄因素等相关。如注射剂的潜伏期短,口服剂的潜伏期长,老年患者的潜伏期较长。

6 年龄和性别情况

张涛等[19]认为药物性肝损害女性的发生率较男性高,且老年人的几率较大。陆玮婷等[6]资料显示,72例中药药物性肝损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12~77岁,平均(44.0±13.3)岁,>60岁16例。吴苑珊等[7]资料显示,497例药源性肝损害中男279例,女218例;年龄5日~85岁,平均40.5岁。王锦燕[8]资料显示,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6~81岁,各年龄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性别、年龄和药物性肝病的相关性不明显。

7 治 疗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