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四圣心源》卷八(3)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5-12-15 16:09
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以其冲①而不盈也。目者,木火之终气,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

  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以其冲①而不盈也。目者,木火之终气,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发,金水内虚,故气空而善内②。凡大块③之噫气,生物之息吹,有窍则声入,声入则籁④发,非关声音之钜细也。

  窾⑤窍空洞,翕聚而鼓荡之,故声入而响达,譬之空谷传声,万壑皆振。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声之入也以其虚,而响之闻也以其灵,声入于听宫,而响达于灵府⑥,是以无微而不闻也。

  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阴日长而阳日消,窍日闭而聪日损,气化自然之数也。然窍闭于天而灵开于人,达者于是,有却年还聪之术也。

  ----------

  ①『冲』《玉篇》:“冲,虚也。”

  ②『内(na纳)』《正韵》:“内,同纳。”

  ③『大块』大自然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

  ④『籁』凡孔窍机关,皆谓之籁。《庄子·齐物论》:“人籁则比竹,地籁则众窍是已。”

  ⑤『窾(kuan款)』《集韵》:“窾,空也。”

  ⑥『灵府』《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成《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

  ----------

  耳病根原

  ----------

  疼痛

  耳病疼痛,悉由浊气壅塞。耳以冲虚之官,空灵洞彻,万籁①毕收,有浊则降,微阴不存。若使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生疼痛。久而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浊气之上逆,缘于辛金之失敛,甲木之不降。甲木上冲,听宫胀塞,相火郁遏,经气壅迫,是以疼痛而热肿。凡头耳之肿痛,皆甲木之邪也。

  手足少阳之脉,俱络于耳,而少阳一病,则三焦之气善陷,胆经之气善逆。耳病之痈肿,尽甲木之为害,于三焦无关也。甲木逆升,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仲景《伤寒》: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太阳伤寒,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②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耳聋者,手少阳之阳虚,而足少阳之阳败,耳痈者,手少阳之火陷,而足少阳之火逆也。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气不运,不能使浊降而清升也。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柴胡(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内热肿疼痛者。

  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流黄水者。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橘皮(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耳渐重听者。

  ----------

  ①『籁』泛指声音。《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②『令』原作“今”,形近之误,据闽本、蜀本、集成本、《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

  鼻口根原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自口而下行。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喉通于脏,咽通于腑,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

  鼻病根原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