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咽唾养生术(4)
肾生唾《内经知要·卷上》曰:“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脏化五液,肾为唾”之说。
肾行唾肾为水脏,主津液,即肾对津液的输布排泄代谢维持起着主宰的作用。肾之精气充盛,赖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能蒸化津液,唾液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泽口腔,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另一方面,肾又有摄纳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渗泄之量,防止津液无故丢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咽唾对肾的作用唾为肾液,咽唾就“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槁,足以降火养心”。程钟龄《医学心悟》曰:咽口津是“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所以吞咽口津,既能够滋补肾之真阴,又能降伏心之真火,使乾坤交泰,水火既济。反之,若口中唾液不足,则说明心肾不交,肾水不能上达,津液乏少。
由于唾液源于肾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通过叩齿咽津,则能补养肾精。相反如将唾液吐出,则会损伤正气。《云笈七签》云:“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烦”。《琐碎录》中写道:“远唾损气,多唾损神”。医家李时珍,独列“口津唾”一节,明确地作了阐述,告诫人若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2.唾液与脾的关系
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又因“口为脾之官”,“脾气通于口”,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2].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理、发病机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3].
脾生涎杨上善《太素》云:脾是太阴之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为涎。脾开窍与口,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脾精脾气化生转输布散,故说涎为脾之液。
咽唾对脾的作用咽唾对脾的运化功能起着促进作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输布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而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润泽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对于萎缩性胃炎、各种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唾液也有治疗效果。这是因为除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外,唾液中的黏蛋白不仅有润滑功能,还有中和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及增强胃黏膜抗胃酸腐蚀的功能,从而起到帮助消化、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减轻疼痛症状的作用[4].此外,唾液淀粉酶酸刺激前后酶活性比值已作为辨证脾虚的参考指标,并纳入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观测指标[5].
3.唾液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血液津液互化心主血脉,其在窍为舌。舌由心脉所系,以映气血之荣枯。血液与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经精微所化生,具有滋养濡养的作用。所以二者可以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则津液充足。而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咽唾对心的作用咽唾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治疗火邪热毒之症。《友渔斋医话》:“若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嗽津满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数行,可除浮火(阴虚内热)。”《本草纲目》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又心开窍于舌,肾主骨;心为阳主火,肾为阴主水。故叩齿咽津能促进阴阳二脉之间的相互交感,使水火相济,阴阳相交。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心藏神,主神明。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安泰。“形与神俱”“形神相合”是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养神是养生之本。《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