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浅议咽唾养生术(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28 16:22
叩齿咽津养唾术在古籍中记载颇多,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调气法》: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母(拇)节数数叩齿,饮玉浆。《诸病源候论》云:鸡鸣时,叩

叩齿咽津养唾术在古籍中记载颇多,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调气法》:“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母(拇)节…数数叩齿,饮玉浆。”《诸病源候论》云:“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嗽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摄生消息论·秋季摄生消息》曰:“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叩齿鼓漱等模拟咀嚼活动又被称作“炼精”。口中唾液经叩齿、鼓漱之后再咽下,其养生保健作用更强。此法对牙齿保健还有一定的作用。

咽唾养生术的机理

1.唾液与肾的关系

肾生唾《内经知要·卷上》曰:“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脏化五液,肾为唾”之说。

肾行唾肾为水脏,主津液,即肾对津液的输布排泄代谢维持起着主宰的作用。肾之精气充盛,赖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能蒸化津液,唾液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泽口腔,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另一方面,肾又有摄纳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渗泄之量,防止津液无故丢失。

咽唾对肾的作用唾为肾液,咽唾就“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槁,足以降火养心”。程钟龄《医学心悟》曰:咽口津是“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所以吞咽口津,既能够滋补肾之真阴,又能降伏心之真火,使乾坤交泰,水火既济。反之,若口中唾液不足,则说明心肾不交,肾水不能上达,津液乏少。

由于唾液源于肾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通过叩齿咽津,则能补养肾精。相反如将唾液吐出,则会损伤正气。《云笈七签》云:“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烦”。《琐碎录》中写道:“远唾损气,多唾损神”。医家李时珍,独列“口津唾”一节,明确地作了阐述,告诫人若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2.唾液与脾的关系

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又因“口为脾之官”,“脾气通于口”,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2].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理、发病机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3].

脾生涎杨上善《太素》云:脾是太阴之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为涎。脾开窍与口,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脾精脾气化生转输布散,故说涎为脾之液。

咽唾对脾的作用咽唾对脾的运化功能起着促进作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输布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而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润泽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聚津而咽之的咽唾养生术,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内容。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寿命取决于五脏六腑的虚实和经脉气血的盛衰。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咽下后可化生津血,滋养五脏六腑。正如《红炉点雪》中所言:”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泽,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咽唾养生术功效详细解释

中医极为重视唾液的功用。历代医家对于咽唾养生术的功效有着丰富的、多角度的认识。

1.保健强身

养生延寿东晋名医葛洪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中养生,因其常以咽津代食,而被时人尊为“葛仙”。唐代名医孙思邈极力推崇咽唾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常年”,并称此为他尽享天年的妙法之一;他还在《养生铭》中提到“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著名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所引的《黄庭经》也载:“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