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瘟疫与运气关系的认识(2)
这种“三年变大疫”的理论已经被2003年SARS的流行所证实,许多研究《内经》运气学说的学者纷纷发表论文,认为“非典”的发生,对《内经》运气学说理论正确性是一次很好的检验机会。顾植山[1,2]分析《素问遗篇·本病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太阴司地,去岁少阴以作右间,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不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联系合肥地区气象资料,2000年合肥地区全年降雨量偏少,气温偏高,尤以上半年表现明显,符合《素问遗篇》“庚辰阳年太过”、“布天未退,中运胜来”、“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等运气特点。至11月出现平均气温9.4℃,为1982~2002年20年中的最低记录,属典型的“水复寒刑”。按经文“三年变大疫”之说,正好应该在2002年至2003年发生疫情。经文说:“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广东最早发现“非典”在2002年(壬午年),北方大规模流行在2003年(癸未年),由此观之,《素问遗篇》对疫病发生的时间预测不可谓不正确了,其中反映的运气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蕴含的科学原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素问·刺法论》不仅论述五运与瘟疫发病的关系,同时又提供预防五疫的方法。“如何可得不相染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并创制小金丹以预防之。“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雄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辰砂、雄黄是后世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六气变化与温疫的关系
《内经》中关于六气变化与温疫的关系主要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中对温病的发生规律从六气的角度进行分析。
辰戌之纪,如丙戌年、壬辰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凡是太阳寒水司天的年份,气化的运行比正常的天时为早,初之气(始于大寒日,约1月21日;终于春分日,约3月2日),由于上年在泉之气迁易,气候异常温暖,草木过早繁盛,人们发生疫疠的机会较多,如果温病发作,多见发热,头痛,呕吐,肌肤疮疡等证,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斑疹伤寒。
卯酉之纪,如乙酉年、辛卯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凡是阳明司天的年份,气化运行比正常天时为迟,二之气(始于春分日,约3月2日;终于小满日,约5月21日),阳气敷布,人们感到很舒服,万物生长繁荣。此时如果疫病突至,人们猝不及防,容易突然死亡;而且,在其终之气的时段(始于小雪日,约11月23日;终于大寒日,约1月21日),应是阴凝寒雪之际,却出现阳气盛布,气候反而温暖如春,应该蛰伏的虫类仍然活动于外,水流动而不结冰,人们也因气候温暖而感到舒服;但是冬行夏令,气候应寒而反温,适宜温病流行,如流感、白喉等。1987年(丁卯年)冬上海甲肝大流行,正是在终之气的时段。
寅申之纪,如甲申年、庚寅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凡是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气化提前,初之气(始于大寒日,约1月21日:终于春分日,约3月21日),地气迁移,风气亢盛有摇动之势,太阳寒水退位,气候非常温暖,草木早早繁荣,虽有寒气侵袭,难能抑制其阳热升发之势,所以温热病容易发生,其病多见阳热怫郁于人体上部,出现口鼻出血、目赤、咳嗽气逆、头痛、血崩、胁肋胀满、肌肤生疮等病证,如猩红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