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论自我调节是中医治疗疾病优势(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14 14:42
人体的这种自我运行和自我调节机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

人体的这种自我运行和自我调节机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处所谓“化”即生化,指生长发育,它不仅指天,也包括人,而且在这里主要是指人,指人体内的气化活动之不可代替。这种变化的自然性、客观性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通过“养”与“和”而使有病的机体康复。如,水饮在人身内由生水变为熟水 (见邹润安《本经疏证》)的过程,即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个过程不可替代,但当这个过程借助自身的调节机制不能正常运行时,可以运用各种养生、治疗、保健措施使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运行。

医圣仲景就是一个善于促进人体“阴阳自和”和“化病气为生气”的大师。《伤寒论》明确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仲景在此提出了人体患病之后能够自愈的机制在于阴阳自和,并指出了治疗疾病应当遵守的一个原则 (也是疾病痊愈的根本原因 )——阴阳自和,即基于阴阳的调理作用而使机体达到和恢复最佳有序稳定状态,这就是阴平阳秘,即健康。也就是说,人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正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人体自身能保持和维护阴阳自和的稳态。这一调节功能,是通过机体内部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使许多疾病不治自愈。医生的作用不过是推动它、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当然更不能越俎代庖。也就是说治疗措施要善于化病气为生生之气。阴阳相对协调平衡 ,则健康无病 ,即“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平阳秘 ,阴阳的协调配合 ,相互为用 ,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故《内经》有“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之语。

那么阴阳自和的主要机制是什么呢? 第一,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自和的前提条件,阴阳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达到一种共存的阴阳调和的最佳状态。第二 ,阴阳运动是阴阳自和的物质基础 ,阴阳二气是不停运动着的 ,并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调控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故又称“自和”。第三 ,阴阳交感是阴阳自和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形式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运动调整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最佳有序状态 ,也就是阴阳自和。

1.2 五行生克制化五行之间逐一相生

隔一相克。这一模式尽管看起来单调,甚至刻板,其实却直观地展示了五行制化的复杂关系,其中凝聚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整个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

五行系统之中蕴含的制化的形式,可用木、火、土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木生火,火生土,这一过程木促进了土的资生,是一个正作用,但同时木克土,这一过程木可以制约、克制土的资生,是一个反作用。对于土而言,木的作用相反,既有相生,又有相克,看似矛盾,其实正是制化理论的关键所在。如果木对土的作用只有相生或只有相克,两者则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既有相生,又有相克,两者相反相成,其共同作用使土处于平衡状态。

在五行系统之中,类似的制化关系还有很多 ,如火生土,土生金 ,而火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克木 ;水生木,木生火 ,而水克火等等。这样一来,五行中任一行同时受到相生和相克双重作用,既不会被过分资生,亦不会被过分克制,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五行系统当中,类似的制化关系还存在于其它各行之中,如火生土,而土克水,水克火;土生金,而金克木,木克土;金生水,而水克火,火克金;水生木,而木克土,土克水。如此 ,则整个五行系统均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见五行系统并非呆板而缺乏生气的体系,相反,五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且彼此相互包含、相互牵制。这种错综复杂而玄妙多变的制化关系的存在使得五行系统成为一个极其稳定持久的体系。正如张景岳《类经图翼》中所作的精辟论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