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调节是中医治疗疾病优势
【关键词】 正气; 阴阳自和; 五行生克; 自我调节; 优势
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机器在损坏之后,其自身不借助外力(人的帮助)无法自己修复,人则在得病之后,在不借助外力(药物的治疗)的情况下,却有自我愈合的可能。但在现实生活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大多数情况下对疾病的态度是:首先选用药物治疗。如疼痛,吃止痛药;腹泻,吃止泻药;发热,吃退烧药。经常把人体的自我愈合能力置之不理。其结果是表面上看痛苦(如疼痛、发热等)减轻了,实质上是病邪深入了,症去人未复,人体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阴阳平衡”。如腹泻,其发生的原因很多,如果是因为误食不洁食物引起的腹泻,其所出现的“腹泻”症状,正是人体自我愈合、自我调节、正气驱邪外出的自身调节反应,如果不考虑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过早使用止泻药物,势必造成关门留寇,导致病邪深入,为医者当戒之。
养生治病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人获得健康 ,中医学关于人的健康目标模式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态和生态平衡。医生治病的治愈标准是“标本相得,邪气乃服”,并不要求必须把“邪”彻底消灭[1]。因为这不可能,也没必要,还没好处,只要能够达到“邪不可干”或“邪气乃服”即可。换言之,人体和各种主要病因分析(如邪气)可以成为朋友,既要尊重人的正气,也要对环境非我(包括邪气)宽容。因为,环境因素是“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医学的首要问题是:鉴别要点利害药毒,更要能动地化害为利,诸如化毒为药、化敌为友、化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以为治病养生之用,为人类健康服务。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自觉地化利为害、变药为毒、医药手段转化为主要病因分析,损害健康和制造疾病 ,则是医学的不幸。所以,中医学要提高对环境利害、药毒的鉴别要点能力和转化能力,根本在于把握利害的取舍标准,即养生治病务必时时考虑人的正气这个根本。“正”是健康,“气”为能力,即人的自我维护和获得健康的能力,这是养生治病实践的依靠对象,从而也是具体鉴别要点利害药毒的价值标准。
关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仅有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实践,下面分而论之。
1 人体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
1.1 阴阳自和阴阳自和的概念
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贵和”思想。《淮南子·范训论》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意思是说阴阳二气的协调就是“和”,阴阳二气相接化物才能达到“和”的要求。“和”是宇宙的最基本的原则。阴阳合和,万物自生,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七版教材的阴阳学说中增加了“阴阳自和”的内容[2],笔者认为,这一内容非常重要,甚至比阴阳学说的其他内容还要重要,因为这一内容揭示了人体自身维护健康的主要机制。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说明人体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它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原因。中医阴阳理论认为,阴主静而阳主动,阴主节制而阳主调动,阴司内而阳司外,阴主入而阳主出,阴主降而阳主升;因此,阴阳是对升降出入的调节,是对体内实现稳态和对体外实现适应的调节。所以《内经》提出的“生之本,本于阴阳”,可以理解为生命活动取决于“阴阳自和”的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阴”,可理解为自组织指向稳态的调节:“阳”,可理解为自组织指向适应的调节:“阴阳”概括了以整体性稳态和主体性适应为目标的、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为动力的“目标动力系统”,是“升降出入”主体性开放的“自组织生成演化系统”,是“神转不回”生长壮老已时间不可逆的生命运动过程[3]。阴阳自和的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就是自愈机制;阴阳自和也就是内外和谐的整体稳态和生态平衡。美国生理化学家劳伦斯·J·亨德森早年通过对缓冲溶液的研究[4],认识到生命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具有调节各种生命过程的能力。正如他在1913年所指出的那样:“生理过程表现出的正常功能,依赖于生命体内物理、化学条件的精确调整和维持。现在已经知道 ,诸如温度、分子浓度和酸碱度等条件 ,能够很好地被调节和维持,调节是通过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实现的,而维持则是通过体内外环境的交换来实现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