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探析(3)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12 08:19
3.3.1 温阳行痹法 因素体阳虚,腠理不固,风寒外袭,阻滞经脉,血行不畅,而见肢体麻痹不仁的血痹病,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温阳行痹,补气行血;

3.3.1 温阳行痹法 因素体阳虚,腠理不固,风寒外袭,阻滞经脉,血行不畅,而见肢体麻痹不仁的血痹病,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温阳行痹,补气行血;外治以针引阳气,令脉和阳通痹除。

3.3.2 温散寒湿法 寒湿历节剧痛,不能屈伸,治以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中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芍药宣痹行血,配以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亦制麻黄过散之性;白蜜甘缓,以解乌头之毒。共奏宣通阳气,祛散寒湿之功。

3.3.3 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佐以滋阴清热 历节病,风湿流注经络关节,日久渐次化热伤阴,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调和营卫,温阳祛瘀,祛风除湿。

3.3.4 温肾益阳法 虚劳腰痛,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以肾气丸。肾气丸方中大量滋肾药物配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意在微微生火,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此阴中求阳之法是仲景温肾法的一大特色,开温补肾阳之先河。

3.3.5 温脾建中法 “虚劳……四肢酸痛……小建中汤主之”。虚劳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终则阴阳两虚,气血虚衰,四肢失于濡养而疼痛,治以温脾建中的小建中汤。方中以甘草、大枣、胶饴之甘,姜桂之辛温,芍药之酸敛,共奏甘温建中扶阳,酸甘化阴,阴阳双补,气血得复,则肢疼可解。

3.4 清热解肌 “温疟……骨节疼烦,……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为内热表寒,寒伏于筋节,故骨节疼痛,治以白虎汤清热,桂枝解肌和营卫。后世多用本方治疗风湿热痹。

4 结语

4.1 祛邪注重温散治之 风湿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常因感受风寒湿邪,困郁肌表,阳气被郁,痹而不通,出现关节疼痛,伴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此时只有通过开腠发汗,宣散肌表之风寒湿邪,使阳郁得通,气血畅行,痹痛方止。开腠发汗,首推麻黄。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均以麻黄为主。然麻黄配白术、苡米则虽发汗而不致过汗,并可行表里之湿。“寒胜则痛”,若患者表现出关节剧痛,畏寒喜温等寒凝之象,又当温经散寒,外除寒湿,内振阳气,卑能使气血周流,疼痛乃止。温经散寒,首推乌头、附子,大辛大热,气性雄烈,逐寒止痛之力最强。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均取乌头、附子等药温散寒湿之功而止痛。现代药理证明:附子、乌头所含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抗炎镇痛作用[3]。

4.2 扶正注重脾肾二脏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亏虚,则肢体筋脉失养;脾湿不化,易与外湿相合。故风湿病脾虚者,或为形体瘦弱,或为湿困纳呆,肢节肿痛绵绵。纵观《金匮》治风湿病诸方,或伍以姜、枣、炙甘草、黄芪甘温扶脾,或伍以白术、苡米、山药、茯苓健脾化湿。顾护脾胃乃风湿病治疗中的一大原则。临床上屡见一味苦寒攻伐而不识顾护中阳,终致脘痛绵绵,病转虚顽者。肾是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肾精又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风寒湿热诸邪为风湿病外因,正气亏虚方为内因。既病之后,机体无力驱邪外出,使邪气由表卫、皮毛、肌腠,渐次深入经络、血脉、筋骨。肝肾精亏,不能充养筋骨,使筋挛骨弱而留邪不去。故益肾填精是风湿病稳定期、恢复期治疗要法。仲景在虚劳病篇立“虚劳腰痛”肾气丸方,开后世治痹补肾法之先河。

4.3 虚实挟杂,宜攻补兼施 虚与实是正邪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虚实挟杂,须分辨虚实的孰多孰少,决定攻补的主次。仲景对风湿病的治疗,注重扶正祛邪,而以祛邪为主。

仲景对风湿病的论治,体现了中医中医辨证法的精华;有关理、法、方、药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室《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陈纪藩教授,根据他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仲景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与历节病相似,其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风寒湿邪所致。基本发病机理特点为正虚有邪,寒热错杂。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制成“通痹灵”片,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确切的疗效[4]。可见,探索经方今用,在疑难病证治疗中不失为一有效途径。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作者基本解释:林昌松,男,1965年出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兆铭。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5

[2]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蔡永敏。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12~214

[4]朱章志。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186~198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