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解表法历史形成过程研究(3)
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王安道有感于用辛温解表法普治一切外感易生弊端,愤而提出仲景方不可以治温病的观点。其后陶华也采前贤有关论述,认为不能用温热药治疗温病、暑病。吴又可著《瘟疫论》,专门阐发瘟疫证治,反对以伤寒辛温解表治疗瘟疫。清初的伤寒学家如喻嘉言、汪友苓等,也强调不可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温病。值得指出的是,仲景时代的“温病”概念到温病学学说成熟之后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仲景时代“温病”是仅仅发生于春季的、初期就不恶寒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之一,所以笔者将其称为“狭义温病”;而温病学派所说的四时温病,已经不限于春季发病,而是可以发生于四季,这种四季温病初期也有恶寒表证,治疗不能直清里热而须发汗解表,笔者将其称为“广义温病。”广义温病与广义伤寒,症候无别治当同法[2]。温病学派把辛凉解表作为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治法。吴鞠通所创制的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方药,至今仍十分盛行。
在强调辛凉解表方药解表法优点的同时,温病学家也没有忘记,外感热病初期病邪在表,用药不可过用寒凉,否则寒凉之气使毛窍闭塞,而致“表闭不解”,病亦不去。恰如孙思邈所说“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章虚谷注云“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平表散,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矣。”吴鞠通《温病条辩》将桂枝汤列为第一方,虽遭后世之讥,但其立方当有临床依据。
通过上述论述,不难看出,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前,以温热药治疗广义伤寒表证的方法,十分普遍。仲景虽然将麻黄汤、桂枝汤作为基本解表方剂,但在具体运用上十分谨慎,对各种误汗后变证的治疗尤为独到,《伤寒杂病论》甚至被后世誉为补偏救弊之书。晋唐时期虽已有辛凉解表方药,但既无理论认识,也往往药不分经,寒热杂陈。宋金元时期对辛温发汗易致变证,造成弊害的认识较深,诸医学名家纷纷著述立说,辨辛温发汗之难用,倡辛凉解表之易施,影响深远。明清温热病学家将辛凉解表作为基本法则,但也认为外感热病表证初期不可过用寒凉药物,否则表闭不解,病也不除。然而,辛凉比辛温易施,少有变证。辛凉解表法的创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几代医家的反复探索。所以说,从辛温发汗到辛凉解表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外感热病表证治法的进步,也反映出古今医家对外感热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古今温病概念的变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31)
王文智(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31)
贾春生(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31)
参考文献
[1]曹东义。张仲景、王叔和与《伤寒例》[J]。中华医史杂志,1991,21(3):141
[2]曹东义。广义、狭义温病论[J]。国医论坛,1990,5(4):15
[3]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00,523
[4]罗福颐。祖国最古的医方[J]。文物,1956(6):23
[5]整理小组。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