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辛凉解表法历史形成过程研究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09 15:35
曹东义王文智贾春生关键词辛凉解表法;形成过程;外感热病表证;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曹东义 王文智 贾春生

关键词辛凉解表法;形成过程;外感热病表证;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15(2000)04-0009-04

辛凉解表是温病学派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方法,经临床实践证明有实效。然而,明清温病学说成熟之前,人们受广义伤寒学说的影响,普遍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即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广义伤寒的太阳表证。而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用之不当,则易变成坏病,形成弊端。所以,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逐渐认识了辛凉解表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既发展了外感热病学说,又丰富了外感热病表证的治疗方法。

1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

《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把外感热病的病因归结为感受寒邪所致。《难经》也认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形成的广义伤寒学说,长期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1]之前,温病是仅仅发生于春季的、初期就不恶寒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之一,所以笔者将其称为“狭义温病”,而温病学派所说的四时温病,笔者将其称为“广义温病”[2]。

《素问。热论》认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在治疗上主张“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指出了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外感表证。而发汗除了可能用针刺和摩膏之外,主要是服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取汗。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所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唐代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3]由此可见,秦汉之前用热药发汗解表是一条基本原则。

在发掘出土的汉代医简中,存有两个较完整的治疗伤寒的药方[4-5],均用附子、桂、细辛、乌喙、术等热性药组成,其中“伤寒四物”方的后面注明“解不出汗”,可见“伤寒四物”方无疑是一首解表方药。

《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药物,虽然有许多可以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但是明确标示治疗伤寒、中风的药物只有十多味,而明确注明可以发汗解表者,仅有乌喙、麻黄、葱实3味,皆为温热之品。

敦皇卷子有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式》,其中转引伊尹《汤液经》的方药,也是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外感热病。晋代皇浦谧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用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著名辛温解表方药,皆出于其中。

2《伤寒杂病论》慎用辛温解表

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吸收了《素问。热论》和《难经》的广义伤寒学说,其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发不远热,无犯温凉”等思想,无疑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尹《汤液经》治疗外感热病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著名辛温解表方药,也被他吸收进《伤寒杂病论》中。尽管如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方药时,表现出了极为谨慎的思想。

首先,《伤寒杂病论》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表证时,只提到“当解表”、“当发汗”,从不提“当散寒”“当辛温”;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表证时,严立禁忌症和适应症,法度森严;除阴虚血伤、酒客阳虚诸证忌用发汗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服药后要温覆取汗,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而不肯多用热药;并示意“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恐伤阳耗阴变生它证;这与清解表里的小柴胡汤在使用时的“但见一证便是”,形成鲜明对照;详细论述过汗、误汗所致的各种变证、坏病达60余条,凡温针、火劫取汗,皆视为误治……。由此可见,张仲景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用辛温解表方药发汗治疗表证,是十分谨慎的。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表证有效,但其发汗法度不易掌握,一有偏失,便成弊端。所以,晋唐以降寻求更安全、更有效的解表方药的医家也不在少数。

3晋唐时期辛凉解表方的积累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