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七(2)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臃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虽原于客邪之侵陵①,实由于主气之感召,久而壅肿蜷屈,跛蹇疲癃②。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热之理。《金匮》义精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麻黄(二钱)生姜(五钱)
煎大半杯③,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泆,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
①『陵』犯也。《礼记·儒行》:“不相侵陵。”
②『疲癃』残疾也。《张子全书·西铭》:“凡天下疲癃残疾,憬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③『煎大半杯』原上衍“水”字,据闽本、蜀本、前后文例删。
----------
痉病根原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热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阳之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太阳不降,肺脏壅郁,故浊气上冲于胸膈也。太阳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①)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麻黄(三钱,先煎,去沫)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齘②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
①『枚』原作“钱”,据闽本、前后文例改。
②『齘』原作“介”,诸本均同,据《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金匮悬解·卷四·痉湿暍》改。
----------
湿病根原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太阴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燥湿相敌,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理固然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