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 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形成的一种危候。
辩实喘与虚喘:
临床表现 实喘 虚喘呼吸 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 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音 高大,伴有痰鸣咳嗽 低微,少有痰鸣咳嗽病势 骤急 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脉象 数而有力 微弱或浮大中空治疗原则A: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肺,区别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B: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不同,分别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C:喘脱 急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及时救治。
肺胀概念: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以后期及心。病理性质多为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病程中可形成痰、饮、淤等病理产物。标本虚实,常相兼夹,或互为影响。在本虚的基础上,痰浊与淤血交阻,是其主要的病机特点。气虚血痰淤则贯穿于肺胀之始终。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法。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则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
肺痈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肺痈的治疗宜早不宜迟。应审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肪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雍血淤,宜清热解毒,化淤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益气养阴,若邪恋正虚,则应扶正祛邪。而清热法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务求邪去正复为要。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