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内经》中精及精气的涵义辨析(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7-04-07 09:03
《调经论》说:人有精气津液乃生百病。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

  《调经论》说:“人有精气津液……乃生百病。”“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取,方实而疾出针……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

  《四时刺逆从论》说:“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搏,必审九侯,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疏五过论》说:“身体日减,气虚无精。”

  6.精气指水谷之气的一部分。水谷之气,简称谷气,由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的浓重而富有营养的部分为“营气”,而其善运动而不受脉管约束的部分为“卫气”。如:

  《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卫气》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7.精指阳气的一部分。如:

  《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8.精指与五脏相通应的五方精气。如:

  《金匮真言论》说:“东方……藏精于肝”:“南方……藏精于心”:“中央……藏精于脾”:“西方……藏精于肺”:“北方……藏精于肾”。

  9.精气指五脏之中的病理之气。如:

  《九针论》说:“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藏也。”

  《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心则喜……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奇病论》说:“病名为胎病……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10.精与精气指古代哲学中的宇宙之气。此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且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如:

  《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五味》说:“天地之精气(此指食物、大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天有精,地有形。”

  11.精指眼睛。眼睛又称“精明”,受五脏六腑之精所养,故又称“精”。如:

  《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口问》说:“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

  《大惑论》说:“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由上可见,《黄帝内经》主要指出了精与精气的两个学科范畴的不同概念:一是在古代哲学中,精气即充塞于宇宙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二是在中医学中,精是人体内一切有用的且有形质可见的生命物质,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精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命活动之本。

  《内经》中的“精气”二字,多数情况下是指“精”。“气”字为“精”字的后缀,表示“精”的活力或生命力。“精气”二字的主体意义是“精”而非“气”。但在某些时候,“精气”二字是指“气”,如《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及《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中的“精气”,就是指“大气”或“谷气”的一部分。此处的“精”是修饰“气”的,“精气”二字的主体意义是“气”而非“精”。“精气”二字在文中有对比词语时,一般都是指“气”的一部分。如《痹论》的“荣者水谷之精气也”,是与“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相对而言的,营气与卫气都是气的一部分。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