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午流注理论探知中风病之病机
从子午流注理论探知中风病之病机:
子午流注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按时施治思想为时间治疗学奠定了基础,虽然年代久远。但对现代医疗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统计资料显示。中风病的发病时间存在显著的昼夜周期变化规律,以凌晨3-5点为高峰时段。笔者以此中风病的高发时段为切入点,以子午流注理论为主导,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为佐证,探讨中风病之主要病机(医学网搜集整理)。
1、中风病高发时段:肺经当令子午流注理论源于《内经》,始成《甲乙经》,盛于金元,统于明代,它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午代表干支阴阳。表明时间推移,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流注比喻人体气血运行。有如流水灌注之意。理论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走行于十二经脉,期间盛衰有时。如潮涨潮落。气血在十二经的流注次序与时间变化有着如下规律:子时(23:00-01:00)流注胆经;丑时(01:00~03:00时)流注肝经;寅时(03:00-05:00)流注肺经:卯时(05:00-07:00时)流注大肠经;辰时(07:00~09:00)流注胃经;巳时(09:00~11:00)流经脾经;午时(11:00-13:00)流注心经;未时(下13:00-15:00)流注小肠经:申时(15:00~17:00)流注膀胱经;酉时(17:00-19:00)流注肾经;戌时(19:00-21:00)流注心包络经:亥时(21:00~23:00)流注三焦经。中风病的发病高峰时段03:00~05:00正处寅时,而此时气血流注于肺经。肺经当令,故笔者认为中风病之病机必与肺脏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2、从肺的生理病理探讨中风病之病机2.1助心行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傅者,辅也,辅助、辅佐之意。此句语列“心者,君主之官”之后,可见肺之“相”是相对于心之“君”而言,肺所辅佐的是心脏的功能。《素问·痿论》日“心主身之血脉”,故肺的功能是助心行血。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篇日“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李中梓《内经知要》释为“注于经脉,必流于经,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主于肺,而为五脏之华盖。故为百脉之朝会”。一方面肺受百脉朝会,另一方面肺又使血液流向百脉,即血液有赖于肺气的布散和调节而循环于全身。可见“肺朝百脉”的意义亦在于助心行血。肺为生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论》日“肺者,气之本”。《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所谓“气为血之帅”,即肺主气的生理功能是其主治节、朝百脉的基础。
总结上述肺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肺气以其推动和调节作用,协助心主血脉的重要机能,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气虚弱,无力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阻。中风病在肺经当令的寅时处于发病高峰,主责在肺主治节、朝3丹参饮之应用丹参饮源于《时方歌括》卷下,全方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被誉为胸痹心痛第一方法。于教授认为此方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血瘀气滞之心胃诸痛而设。且兼顾心与胃。故临床常用此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甚佳。方中重用丹参为君药,丹参味苦而性微寒,入心、肝经,功能养血活血祛瘀。《本草纲目》云“丹参能活血,通心包络”;《本草正义》言“丹参,专人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取其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之功。檀香味辛,性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行气温中,开胃止痛。《本草备要》云“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本草汇言》云“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于教授指出檀香、砂仁用量宜轻,量大时,易耗散正气。丹参饮全方药,性味平和,气血双调,重在化瘀,心胃兼顾,使气行血畅,阳气宣通,瘀去痛止。实验研究证实,丹参饮可使冠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对周围血管也有扩张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当心功能不强时,本方可改善心肌收缩力,促进侧支循环及体内血流的再分配,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浆黏度,增加红细胞电泳率,进而改善微循环。对冠心病患者血液“黏、聚、滞”的倾向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说明了此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