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论仲景方中芍药考证(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2-05 08:58
《本经》中记载芍药的功效为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据此认为所指芍药应为赤芍,其实白芍也能除血痹,破坚积

《本经》中记载芍药的功效为“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据此认为所指芍药应为赤芍,其实白芍也能“除血痹,破坚积,利小便”,《本草备要》[12]引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盖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白芍能行营气……”李东垣也认为“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13].芍药味酸正敛肝缓急止腹痛,清代医家缪希雍认为:“芍药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补,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脾主中焦,以其正补脾经,故能缓中。土虚则水泛滥,脾实则水气自去,故去水气。土坚则水清,故利膀胱大小肠。中焦不治,则恶气乘虚而客之为腹痛;补脾则中自和而邪不能留,腹痛自止矣。”[14]可见,《本经》所载正为白芍功效,后人为了区别赤、白芍功效,所以强调“赤泻白补”,但“白补”是指“制肝补脾”,并不表明不能“除血痹,破坚积,利小便”。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上有“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数语,很明显是指白芍,而在其功效主治中,毫不含糊地写明:“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补与泻本来就是一个辩证的概念,“祛邪”即可“扶正”,“扶正”也能“祛邪”。

2.从《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用法论

现在白芍炮制方法需去皮,而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注明“去皮”,所以认为仲景所用应为赤芍。岂不知在唐以前芍药药用并非如现在这般去皮。《名医别录》对芍药的采收加工仅为“采根,暴干”。汉·《玉函经》中芍药有“去皮”之说,不过去皮的原意是洁净药材,而非区分赤、白芍。[15]另外,从《雷公炮炙论》记载芍药的加工方法里也可看出,“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16]这里用“竹刀刮去粗皮并头土”指的是用“竹刀”之钝器,去除芍药根部的浮皮与杂土,仅是清洁药材,并非现在白芍去皮加工,否则不会是在“日中晒干”后才作处理,因为芍药在晒干后是不易“去皮”的。现在白芍的加工是“煮后,去皮,再晒干”[17].另外,泽泻作为饮片应用时,也是需要去皮的,而《伤寒论》运用泽泻时,也没在用法上注明“去皮”,所以,不能根据仲景当时没有在芍药后附加“去皮”两字,而认为当时所用为赤芍。

3.从《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功效论

学者认为

“桂枝汤”用“白芍益阴敛营,不合经义”[3],殊不知桂枝汤证,营弱卫强,此处正以桂枝发其邪气,白芍敛其营阴,如上文许叔微所论。并且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解桂枝汤“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18],此处舍白芍其谁?周岩《本草思辨录》曰:“桂枝汤因卫气外泄不与营合,故于桂甘温经驱风之中,用芍药摄卫气就营气,营气本未尝结,何待于破,此敛之义也。”[19]观近代张锡纯、曹颖甫等善用经方者医案,用桂枝汤时莫不以白芍治病,功效显著。至于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等治虚,用白芍正宜,无须多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