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仲景方中芍药考证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芍药考证
【摘要】分析历代本草及方剂等文献,从芍药药用的发展历史、功效对比及方证相应等角度,考证《伤寒杂病论》所用芍药为现今所用的白芍药,而赤芍药进入临床则可能在唐以后,渐渐普遍起来。
芍药是仲景方中常用的一味中药,在《伤寒》、《金匮》两书所载方中用芍药者多达50余首。但芍药现分赤、白二种,而仲景原文仅以“芍药”载之,那么当时仲景所用到底是“赤芍”还是“白芍”呢?
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略早于《伤寒杂病论》。任应秋教授认为,从上古医学流派来看,张仲景系神农本草一派[1].并且《伤寒论》用药90余种,其中70余种主要药物,包括芍药,均为《神农本草经》所载,因此高学敏教授认为,不论从临床用药、配伍法度,还是药物制剂上看,《神农本草经》对《伤寒杂病论》都有巨大的影响[2].据此可测,《伤寒杂病论》中所用芍药与《神农本草经》所载应该是同一种。但《神农本草经》中所载“芍药”也未说明是“赤芍”还是“白芍”,故有必要对《神农本草经》中所载“芍药”进行考证。
据“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中对赤、白芍文献出处的记载,该问题已获解决。书中认为“白芍”文献出处为《神农本草经》,而“赤芍”的文献出处则为《开宝本草》。很明显,目前学术界公认汉代所用芍药一般为“白芍”,“赤芍”在汉以后才渐渐在临床上得到运用。但现在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3],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历史上赤芍、白芍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考证。
理论依据
1.南北朝时期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在《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的基础上,添入《名医别录》365种药集注而成。其对芍药的产地及形态等有所记载:“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4].其中中岳即河南嵩山,白山即今江苏南京市东,蒋山即今南京钟山[5],茅山即今南京句容县茅山。以上所述芍药的分布区与现在亳芍、杭芍的产地相近,而与赤芍的产地相距较远。黄璐琦[6]等根据芍药的区域分布特性发现,赤、白芍的区域分布变化“大致随纬度方向产生有规律的南北变化,即使在同一纬度如四川等地同时有赤、白芍分布,赤芍也是分布在2000m以上高海拔地区,与分布于500m以下海拔高度的白芍有着明显的区别。”即赤芍一般分布在我国西北部海拔较高的地方,白芍则分布在我国东中部海拔较低的地方。而《本草经集注》中所记载的地点很明显属于白芍的自然分布区。另外,从“白而长大”等体状描述也可以看出,此处芍药指的即是白芍。从“赤者小利”可知赤芍当时也已被人注意到了,但附于白芍中,可知“赤芍”作为药用还不普遍。
2.唐朝
至唐代,医家对赤、白芍的功效有了更深的认识,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和合第七》中记有“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须赤者”。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两书中,注明用“白芍”者,有5首方,而有3首方注明用“赤芍”,其余方中均以“芍药”名之。稍晚于孙氏的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注明用“白芍”者有3首方,其中正有仲景的“真武汤”[7],而注明“赤芍”者有2首,余用到芍药者,仍以“芍药”名之。这可能是赤芍当时在临床应用中渐多,作者为强调该药以示区别,故写明。
3.宋朝
至宋代,医家对赤、白芍的功效的不同有了普遍与深入的认识,在临床用药注意区分二者。如刘翰《开宝本草》明确指出:“芍药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8]另外,据《太平圣惠方》中引用安期生服芍药法:“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9]安期生为秦汉时期人,《本草图经》也有相同的引用。且晋·崔豹《古今注》也记载:“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10]其中金芍药和草芍药即今之白芍,而木芍药即今之赤芍。从上可知,秦汉间民间对赤、白芍早已有区分,只是治病一般用白芍。后来医药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赤芍临床功效,到唐宋时期赤芍也渐被用于临床,这就导致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的芍药产生疑惑。宋·许叔微也发现过该问题,并从功效的角度作过探讨:“仲景桂枝汤加减法,凡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用赤芍药,孙尚方皆用白芍药,……然赤白补泻,极有利害,常见仲景桂枝第四十七证云,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盖风伤卫而邪乘之,则卫强,荣虽不受邪终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荣弱,仲景以桂枝发其邪,以芍药助其弱,故知用白芍药也。荣既弱而不受病,乃以赤芍药泻之,决非仲景意,至于小建中,为尺迟血弱而设也,举此皆用白芍药。而仲景亦止称芍药。可以类推矣。”[11]许氏根据赤、白芍功效的区别,从方证相应的角度对芍药的应用作了详尽的探讨,很明显,仲景方中芍药为白芍药无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反驳依据
认为《伤寒论》中所用为“赤芍”者,所持论据主要有三点:
1.从《神农本草经》中芍药的功效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