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的现状及分析
[关键词]:针刺麻醉针灸疗法历史
[摘论文要]: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中医工作者的首创,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成就之一,在20世纪60、70年代得以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近20年来,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甚微。本文简单回顾针刺麻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针刺麻醉优势、作用机制,以及针刺麻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针刺麻醉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利用传统针刺镇痛方法完全或部分替代药物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法称为“针刺麻醉”(简称针麻)。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针灸疗法在国外得以认识并被广泛传播,与针刺麻醉所起的影响不无关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刺麻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发展。随着近几年临床上对针刺麻醉,尤其是复合针刺麻醉的应用,针刺麻醉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兴趣。本文将简述针刺麻醉的兴起、发展概况和目前的发展现状,并就针刺麻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望得到同道的批评指正(医学网搜集整理)。
1针刺麻醉的历史回顾
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中医工作者的首创,是我国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成就之一,它兴起于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1971年,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的这一伟大成就。这一消息的发布,不仅推动了国内的针刺麻醉研究和应用热潮,也第1次使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国外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1971年8月20一24日,美国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Reston)在上海亲临现场观察多起针刺麻醉操作,并在美国媒体对中国针刺麻醉做了详尽的报道。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亦为神奇的针刺麻醉倾倒。这些连续事件促使美国很快形成了“针灸热”,并因此而波及到全世界。
1960年我国针刺麻醉首次成功地应用于肺切除术,1965年针刺麻醉的临床工作得以推广,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麻工作会议,使针刺麻醉的成就得到肯定,从此,针麻镇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对zO世纪50年代以来针麻镇痛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机制研究做了总结,如针麻的有效率、有效的针麻疾病谱等,并为针麻研究和发展制定了总规划。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肯定了针刺穴位的镇痛作用,并分析了穴位的特异性及其物质基础,尤其是这段时间内针麻的机制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发现,推动了针刺麻醉的应用和研究。目前除中国外,临床应用针麻的国家有30多个,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新加坡等。
在中医界,针刺麻醉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据调查,到1979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总例数增至200万例,手术种类接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科常见手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针麻热渐趋衰微,但对针麻的理论探讨和试验从未间断。近年国内外有关针刺的研究和支持力度逐年增加,随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也渐趋活跃,针麻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上海的曙光医院、仁济医院在心脏和颅部手术过程中成功地应用针刺复合麻醉,并被国内外主要媒体报道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2针刺麻醉的现状
综合近6年来国内的相关文献报道,单纯使用针刺麻醉的小手术有拔牙、扁桃体切除、伤科整骨等。适用疾病谱范围较广的则是针药复合麻醉,如甲状腺手术、心脏手术、多种开胸手术、人工流产、食道癌、胆囊切除、结石手术、开颅手术、眼科手术等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的外科手术。在取穴方面,有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阿是穴、耳穴、按神经节段选穴、手术周围局部取穴等多种方法,尚无统一的选穴原则。如同选穴情形一样,针刺麻醉的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也很不一致。如在常用的甲状腺术针刺复合麻醉中,所选用的穴位有合谷配内关,有单用扶突穴的;在电针的应用方面,有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G8605型电针麻仪、G6805-2A型针麻仪、B1701型脉冲电麻仪、57-6型电脉冲医疗刺激仪等;所选用的电针参数差别更大,频率有2~100Hz、2~8Hz、2.6~7.4Hz,有的甚至在术中可随时调整频率,波型有用疏密波、正脉冲50V和负脉冲35V、连续波等,刺激强度有10~15mA,或者以患者耐受为度等等,没有统一的规范。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