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风后失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28 09:02
【关键词】中风;失语;中药;针灸治疗【摘要】失语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失语等神经系统

【关键词】中风;失语;中药;针灸治疗

【摘要】失语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失语等神经系统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药、针灸疗法将醒脑开窍、行气化痰、疏通经络、补益肝肾等治疗大法运用其中,针灸疗法中体针、舌针、头针、刺络放血和一些特殊疗法,效果显著。现将近3年来中医中药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概况详加综述。

中风后失语,现代医学称“急性交流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古代医籍中称失语为“喑痱”、“风懿”、“风喑”、“风癔”、“难言”、“不语”等。《素问?脉解》云:“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素问?刺禁论》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等。该症由于大脑皮层(优势半球)的语言中枢损伤所引起,导致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言语符号的理解、组织、表达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言语功能残缺或丧失,重者则出现失语。

中风的病因是以正气不足、肝肾阴亏、肝阳上扰、肝风内动、血脉不通、风邪留而不去为致病之本,以风、火、痰、湿、气、血为致病之标。由此而并发的失语症主要是舌体瘫痪强直、记忆力下降健忘或认知障碍思维不清所导致,其病在心(脑),肝涉及脾、肾等脏腑。中医中药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在中风病证的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治疗中风后失语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疗效显著。现将近3年来中医中药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概况做一综述。

1中药治疗

刘氏[1]将12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予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62例给予地黄饮子口服,对照组58例予以针刺疗法。地黄饮子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症状,临床总体疗效优于针刺治疗组(P<0.05)。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失语临床疗效确切。龙氏等[2]运用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主症为舌强不语或言语不利,肢体拘急或颤抖属风痰上阻、气虚血瘀的中风失语患者。选解语丹加减。运用补肾填髓,益精利窍法治疗主症为音喑失语,腰膝痠软,属肾虚精气不能上承的中风失语患者。

选地黄饮子加减。运用平肝潜阳,化痰开窍法治疗主症为语言謇涩属肝阳上亢,痰邪阻窍的中风失语患者。选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效果甚佳。

2针灸治疗

2.1体针李氏[3]将60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取内关、人中、三阴交等穴。对照组30例,取外金津、外玉液、廉泉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法。2个疗程后,治疗组30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对照组30例,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

朱氏等

[4]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五泉穴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症的穴位38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和73.2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张氏

[5]选择符合标准病例52例,治疗组26例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等。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取穴:肩骼、曲池等。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上述方面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患者语言情况总体疗效显著由于对照组(P<0.05)。两种针刺方法对中风后失语均有疗效,醒脑开窍针刺法疗效更为显著。

张氏

[6]选取主穴:语门穴、开音穴、廉泉等。配合辨证加减治疗49例患者1个~2个疗程后,语言不利、失语症得到改善,有效46例(93.88%),无效3例(6.12%)。

李氏等

[7]报导:患者甲,女,71岁,1月两次脑出血,入院时吐词不清,仅能吐单个字词,经腹针治疗2次后,言词逐渐清晰,治疗一周后,基本能与人正常交流。

梁氏

[8]将116例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加脉冲电针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针刺加脉冲电针治疗中风后失语具有良好疗效。

2.2舌针

李氏等[9]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舌三针治疗组和传统疗法对照组,治疗组穴位取“靳三针”之舌三针;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穴位。2个疗程结束后舌三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3.3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三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较好。

罗氏等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