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3)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19 20:14
根据本草考证,药用菊花在宋代以前主要使用野生品,宋代是药用菊花栽培繁荣期,相继出现了不少菊谱、菊志、菊名篇等艺菊专著,随着药用菊花栽培技

根据本草考证,药用菊花在宋代以前主要使用野生品,宋代是药用菊花栽培繁荣期,相继出现了不少菊谱、菊志、菊名篇等艺菊专著,随着药用菊花栽培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以及野生的减少,栽培菊花逐渐代替野生菊花。明、清时期为药用菊栽培和发展的最盛时期,也是形成道地药菊品种的重要阶段。栽培技术的进步解决了药用菊花资源问题,采收加工技术的发展改进了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一些优良的品种逐渐兴起,并形成了固定的产地,如河南的怀菊,安徽的毫菊、滁菊、贡菊,浙江的杭菊。

宋代开始出现药用菊花的栽培品种,根据《本草图经》所收载的“紫茎而气香,味甚甘”之菊,和“南阳白菊和黄菊”,分别是范成大和李时珍所言的甘菊、邓州白和邓州黄。邓州白、邓州黄和甘菊可能是我国栽培菊中较早选育出来的药用菊。它们的栽培成功,为后来药用菊花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医学网搜集整理)。

药用菊花道地产区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相关因素可能有:①产地的环境因素(包括水质、光照、降雨、土壤等);②栽培技术(包括灌溉、施肥、土壤耕作、病虫害防治等);③产后采收加工方法(包括采收、烘焙、熟制等);④历史种植习惯;⑤优良的种质资源。也可能几种因素皆有。如果是品种的原因,那么哪个或者哪几个品种能代表药用菊花的优良品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8.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85.

[3]何先元,郭巧生,徐文斌。道地药材菊花形成的原因[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54.

[4]王德群,刘守金,梁益敏。中国菊花药用类群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1):45.

[5]王德群,梁益敏,刘守金。中国药用菊花的品种演变[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0):584.

[6]王德群,刘守金,梁益敏。中国药用菊花产地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522.

[7]尚志钧,刘晓龙,刘大培。中药菊花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3,23(2):114.

[8]戴圣选编。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39.

[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54.

[10]孙星衍,孙冯翼。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

[11]陶弘景。名医别录[M]。辑教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

[12]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5.

[13]苏颂。本草图经[M]。辑复本。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8.

[14]李窻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42.

[15]寇宗奭.本草衍义,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5.

[16]陈嘉谟。本草蒙筌,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8.

[17]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29.

[18]李中立。本草原始,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7.

[19]凌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46.

[20]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64.

[21]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62.

[22]杭州市地方志纂委员会。万历杭州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42.

[23]余国。滁州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23.

[24]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6:29.

[25]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教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98.

[26]刘蒙。菊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34.

[27]范成大。范村菊谱[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36.

[28]黄省曾。艺菊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广益书局,1914:151.

[29]高濂。遵生八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270.

[30]张履祥。补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59.

[31]尤乘。病后调理服食法[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2.

[32]孙思邈。千金翼方,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4.

[33]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7.

[34]河南省卫生厅药品检验所。河南中药手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161.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