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证体会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因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加之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或久病失养,以致阴阳气血失去平衡,气滞血瘀,经络阻隔而致。治疗上以益气滋阴、活血化瘀为主。激素标准疗程治疗的同时,在中医辨证基础上选用中药治疗,可强化激素的疗效,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从而发挥中药增效减毒双重作用。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病机 益气 滋阴 活血祛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发病率约为75/10万[1]。此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病程反复迁延,病变部位在全身结缔组织,以关节、皮肤、肾脏等为主要累及组织或器官[2]。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及病情演变过程,与《内经》所言五体痹、五脏痹十分相似。笔者从中医理论角度,对SLE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作一探讨。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古籍中并无SLE相应病名,但认为本病主要是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加之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或久病失养,以致阴阳气血失去平衡,气滞血瘀,经络阻隔而致[3]。精血亏虚是其本,外受邪毒侵扰为其标,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近年来依其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及受邪部位将其分类:以发热、皮肤红斑、关节痛为主症时,多以“蝴蝶斑”“鬼脸疮”“阴阳毒”“内伤发热”“痹证”命名;出现五脏受损时,如以心悸、气短、乏力为主症时,命名为“心悸”;以咳喘为主证时,命名为“喘证”或“咳嗽”;以胁痛为主症时,命名为“胁痛”;以黄疸为主症时,命名为“黄疸”;以抽搐、痉挛为主证时,命名为“痉证”;肾脏受邪出现全身水肿时,命名为“水肿”;本病晚期出现五脏受损,气血阴阳俱不足,则以“虚劳”“虚损”命名。
2 辨证治疗
本病病机复杂,证候变化多端,笔者在对其诊治过程中,依据前人及名家经验,结合临床工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现将体会拙述如下。
2.1 益气滋阴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SLE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即元气亏虚。《难经·三十六难》谓:“命门者,诸精神之所合,元气之所系也。”进一步说明SLE根源多为肾中精气不足。肾阴和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SLE的阴虚亦与肾阴虚密切相关。本病早期临床症状可不典型,但一经确诊即可采用益气滋阴的治疗原则,益气多选党参、黄芪等药性较平和的药物。《景岳全书》曰:“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所以在补气的同时配伍如鸡内金、焦三仙等健脾药,即取其补后天以养先天之意。滋阴多选黄精、生地、天门冬、旱莲草等。即使病变晚期阴损及阳,在补阳的基础上加用补阴药亦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2 活血化瘀 气为血帅,气可推动血液运行。SLE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元气亏虚,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成血瘀;内伤七情,肝郁气滞,亦可致瘀;由外感六淫、药毒所诱发致热入营血,血热搏结形成瘀血;病变晚期,阴损及阳,寒邪客于经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而成血瘀。瘀血可以阻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部位形成不同的症状。SLE患者在整个病变过程中皆存在血瘀,气阴亏虚为本,血瘀为标,因瘀而致病,所以活血化瘀应为重要治疗原则。根据瘀阻的部位选择适当的药物相配伍。瘀阻于皮肤选当归,瘀阻于心、脑选丹参、赤芍,瘀阻于肝选郁金、当归、赤芍,瘀阻于经脉选桃仁、当归、没药,瘀阻于肾选茜草、大黄。
2.3 随证加减 以发热皮疹为主时,多为热毒炽盛,血热搏结溢于肌肤而成皮疹,需配伍清热解毒活血药如金银花、牡丹皮、当归、红花等;出现胸闷、心慌、善太息时多为瘀血阻于心,或肝郁气滞血瘀,需配伍疏肝理气活血药如郁金、丹参、红花、合欢皮、莲子心等;出现蛋白尿、水肿为病久,阴损及阳或瘀阻于肾,肾阳虚衰,脾阳亦虚,需配伍温补脾肾活血利水药如干姜、附子、白茅根、茜草、大黄等;阴虚生内热,需配伍滋阴除热药如地骨皮、黄柏、鳖甲等;以关节疼痛为主证时,需在益气滋阴养血基础上配伍通络药如路路通、木瓜等;瘀阻于脑,需配伍镇静开窍活血药如龙骨、牡蛎、琥珀、石菖蒲、川芎等;出现咳嗽、气短时,为瘀阻于肺,需配伍活血止咳平喘药如桔梗、杏仁、桃仁等。
3 病案举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