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2)
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未与任何脏腑发生联系,与十二经脉迥异。这是由其功能决定。虽不入脏腑,但不少经筋在循行过程中均进入胸、腹腔,使其循行有内、外行之分。手三阴经筋均进入胸腔:手太阴“……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手少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手厥阴“……入腋,散胸中,结于贲。”足三阴经筋中,唯足太阴“……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手、足三阳经筋均行于体表,不入胸、腹腔,体现出“阴主内,阳主外”之含义。
2.3 循行分布复杂
某些经筋的经文描述较经脉繁杂,而多数经筋的实际循行分布亦较经脉复杂。虽然经筋在走行过程中以经脉为纲纪,但远不受其拘制,多超出其分布范围,循行距离亦多较正经为长。如足阳明经筋“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从股骨大转子部,向上经胁部联系脊柱。而足阳明胃经则仅行于胸腹。足三阴、三阳经在循行过程中,基本遵循阴经走阴面(胸、腹部)、阳经行阳面(背、腰部)的原则。唯足阳明例外。该经虽阳气最盛,且多气多血,却循行于人体阴面。而其经筋的循行分布则弥补了正经循行之不足。
其他经筋如手阳明“上左角,络头,下右颔”;足少阴“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足太阳“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手少阳“当曲颊入系舌本”等,均超出经脉分布范围。但亦有例外,如足厥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沿下肢内侧上行,最终与督脉会于巅顶。而其经筋起于大趾后,沿下肢内侧上行,最终仅止于阴器。其循行距离尚不及足厥阴肝经一半。
此外,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循行至额颅中部,其经筋则仅“从颊结于耳前”。其他如足太阴脾经上行至舌,其经筋仅循行胸中;手少阴心经上行至目系,其经筋仅“结于胸中”等。比较而言,阳经经筋较经脉复杂,变异较大;阴经经筋相对变异较小。而阳经经筋中,足三阳经筋又明显较手三阳经筋复杂。其中,足阳明经筋起自中三趾、结于跗上后即分为两支。一支沿下肢前外侧上行到髀枢;一支沿下肢前侧上行到阴器,在四肢部即不以经脉为纲纪而“分裂”为两条主干,这在经筋中可谓绝无仅有。
2.4 有主干、旁支之分
经筋循行与十二经脉相似,有主干、旁支之分,但阳经经筋旁支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十二经脉中,足阳明支脉达4条之多。经筋中,足太阳经筋旁支达6条之多,且明显超出足太阳经脉分布范围。需要注意的是,手、足三阴经筋几无旁支,唯手厥阴有一旁支,而十二经脉皆有支脉。此特点既异于十二经脉,亦明显异于手、足三阳经筋。阳经经筋皆有旁支,总数达15条之多。
2.5 经筋亦相互交会
十二经脉中,除手三阴不与他经相交外,余者皆与他经相交。足少阳更与7条经脉(包括督脉)相交会。经筋相互交会较少,仅半数经筋与他经筋相交,多者仅与两条经筋相交会。如足阳明经筋“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下结于鼻,上合太阳”;手少阴经筋“上入腋,交太阴”等。此外,有些经筋均循行至某一部位,如“角”、“耳后完骨”、“”等。循行至部的更有4条经筋之多:手阳明、足太阳、足少阳经筋“结于”,足阳明经筋“合于”。似应认为以上经筋在部亦相互“交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