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关键字:灵枢 十二经筋 分布规律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起止、走向
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于“中三指”,即大趾次趾、中趾、小趾次趾。而足阳明胃经的远体点位于大趾、大趾次趾、中趾。
此外,十二经筋唯此经筋有3个起点。余皆为一个起点,与十二经脉相同。但此例外在历代著述中并非绝无仅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脉书。十一脉》中的齿脉,即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与大指”,一条经脉出现了两个起点。但此后的《灵枢》修正了《脉书。十一脉》的这种变异,而《灵枢》中足阳明经筋的起点,受到历代的遵从。
十二经脉的远体点有主脉端点、支脉端点与经脉衔接点之分。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的起点均为主脉远体点。其中,手三阳、足三阴经筋的起点既是经脉的起点,亦是其衔接点。手三阴经筋中,唯手少阴经筋起点为经脉衔接点,手太阴、手厥阴经筋起点仅是主脉端点。足三阳经筋变异较大,足阳明、足太阳经筋起点为支脉端点,足少阳经筋起点为主脉远体点。而足三阳经筋中,唯足太阳经筋起点亦为经脉衔接点。
经筋的止点,均位于头面、躯干及胸、腹腔。少数经筋止于一点,如手少阴经筋“下系于脐”,足少阴经筋“结于枕骨”,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其他经筋止于多处,如足太阳经筋止于肩、舌本、鼻、、完谷等处。故用“止点”的概念不如“端点”更能确切地表示经筋在头身的分布情况。十二经筋中,以足三阳经筋在头身的端点最多,这与足三阳经筋的循行特点完全一致。
此外,经筋的止点与经脉的近体点不尽一致,甚至“离经叛道”。如足少阴肾经行于内脏,止于舌本,其经筋则“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但正是由于经筋分布的复杂性,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笔者曾用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太溪穴治疗枕部疼痛,收到良好疗效。再者,经筋的止点不同于起点,用“点”的概念已不能完全概括。因不少止点呈“条”、“束”、“片”状,如足太阴经筋“其内者着于脊”,附着于脊柱上,呈条束状;手厥阴经筋“散胸中,结于贲”,止于膈部,呈片(面)状。
经筋的走向,完全遵循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的原则。虽与手三阳、足三阴经脉走向相同,但此相同仅应视为偶合,而与经络理论中的标、本、根、结,根、溜、注、入等理论完全一致。这种一致性与经筋的功能相统一。经气始发于根部、本部(四肢末端),弥漫散布于结、标(头面胸腹)。十二经脉的功能之一是“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这种濡养皮肉筋骨的作用,最后通过经筋的布散才得以体现。经筋止点的条、束、片状,更体现出经气的这种布散情况。
2 循行
经筋是十二经脉散布经气于全身筋肉关节的系统。由于人体运动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经筋系统的复杂。其循行虽以经脉为纲纪,但其分布远不受经脉拘制,且更为复杂。无论是体表的筋肉关节,还是胸腔、腹腔,凡有筋肉之处,必有经筋之分布。经筋的循行分布有以下特点。
2.1 “结”为经筋循行的基本特点
经筋在循行过程中,不断与邻近部位相“结”。这种“边行边结”的方式,使十二经脉之气不断散布于经筋所过之处的筋肉组织、关节骨骼。对“结”字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一致。有人认为“结”为“结合”,指经筋的聚拢处,为肌腱所在,这种解释有机械之嫌。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笔者认为,应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理解。其一,“结”不仅是经筋的聚拢之处,亦是经筋密布或散布之处。可以是肌腱所在,亦可是肌束所在。如足少阳经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于踝”,此处之“结”是肌腱所在处。但其“……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则是指股四头肌束。其二,从功能的角度理解,“结”为经筋将十二经脉经气集中布散之处,多为关节、肌腱、肌束(群)所在,亦可是胸中、缺盆、贲等大的部位。唯此,才能全面理解《灵枢》经筋“结”字之旨义。根据经筋循行部位、分布复杂程度等不同,其“结”亦有多寡之异。一般说来,阴经“结”处较少,阳经“结”处较多。
2.2 不入脏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