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中医证候聚类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抑郁症中医证候的分型。方法:制订《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中医症状评定,并将中医症状归纳为16个因子,进行聚类研究。结果:初步拟订6个中医证型,即:心胆气虚型、气虚血瘀型、心肾不交型、脾肾两亏型、肾虚肝郁型、气郁化火型。结论:本研究制定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较符合中医理论。
【关键词】抑郁症;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证实质
抑郁症(Depression)是长期困扰人类的一种精神、心理疾患。它的历史相当久远。与抑郁症相关的临床描述,自我国先秦时期的《左传》《管子》和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十个世纪。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生活规律的改变,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虽有一定优势,但是有关于抑郁症的中医病机、治法和方药目前均无统一的认识,各医家提出的辨证分型及治法均从个人经验出发,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规范研究。本研究从症状入手进行评定,进行一定样本量的证候观察,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型,以期为今后探讨该病的中医学规律奠定基础。
1临床资料
1.1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鉴别方法和依据·第3版》(CCMD-3)的诊断鉴别方法和依据[1]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③符合抑郁症首次发作患者;④符合抑郁症原发性的患者;⑤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具有一定表达能力;⑥2周内未服用抗抑郁中、西药物者。同时符合上述6项标准者,方可入选。
1.2病例排除标准①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或属于精神分裂症后出现的抑郁;②有证据表明抑郁发作与某一躯体疾病有病因关系;③属于抑郁症复发的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等影响观察者。符合上述其中1项者,即予排除。
1.3一般资料在2004年5月至2004年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等5所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抑郁症患者共105例。其中男性34例,占31.3%;女性71例,占68.7%.男女比约为1:2.1.年龄:18-65岁,平均(40.85±14.10)岁。其中≥18岁但<30岁24例,占23.3%;≥30岁但<50岁51例,占48.4%;50岁以上30例,占28.3%.轻中度抑郁症患者97例,占92.4%;重度抑郁症患者8例,占7.6%.
2方法
2.1建立抑郁症中医证候研究专家组专家组由11位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组成,在观察表制定、证候归纳、统计结果判定等方面进行指导。
2.2证候观察
2.2.1制订《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表格主要包括74项中医症状。
2.2.2采用MicrosoftAccess软件建立中医证候学数据库。
2.2.3对10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并将观察结果录入数据库。
2.3数据分析将74项症状归纳为16个因子: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火亢盛,脾气虚,脾阳虚,肝气郁,肝郁化火,肝阴虚,胆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亏虚,痰湿,血瘀。将74个变量降维成为16个变量。
对16个变量进行分析,证候聚类分析使用HierarchicalCluster过程(分层聚类分析)中的Ward‘smethod(离差平方和法)合用SquaredEuclideandistance(欧氏距离平方法)。[2、3]采用SPSS11.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4]。
2.4制定证型主次症及诊断鉴别方法和依据进一步应用相关分析及德尔菲[4]法,再次通过中医专家组讨论,制定各证型的主次症及证候诊断鉴别方法和依据。
3结果
3.1中医证候因子分布本研究将74项中医症状归纳为16项证候因子,按照各因子均值排序,结果见表1.表1中医证候因子分布表结果显示,肾精不足、脾阳虚、心血虚、胆气虚、肝气郁结为分值最高的证候因子。
3.2证候分层聚类分析使用HierarchicalCluster过程(分层聚类分析)中的Ward‘smethod(离差平方和法)合用SquaredEuclideandistance(欧氏距离平方法),对证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变量自己的距离进行聚类,将距离最近、最不相似的两个变量先聚类,然后逐步考察各个变量的距离,直到聚类终止。经逐步聚类分析,15个步骤后,聚类过程终止,其聚类过程及结果如树状结构关系图所示。 综合参照分层聚类树状关系图以及K瞞eans聚类,可将16个中医证候因子聚为6类:①心气虚、心阳虚、胆气虚。②心气虚、心血虚、血瘀。③心阴虚、肾阴虚、心火亢盛。④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⑤肾精不足、肝阴虚、肝气郁结。⑥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阴虚。经专家组按照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进行讨论后,拟订6个证型,即:心胆气虚、气虚血瘀、心肾不交、脾肾两亏、肾虚肝郁、气郁化火。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