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论钱乙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08 19:35
傅沛藩钱乙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其学术远取《内经》、《难经》及仲景之学,近及《太平圣惠方》等宋代

钱乙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其学术远取《内经》、《难经》及仲景之学,近及《太平圣惠方》等宋代名方名著;既精研儿科,也对内外各科颇多贡献。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为中医儿科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儿科生理、发病机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影响超出了儿科学的范围。

1钱乙对小儿生理、发病机理的认识

小儿体质问题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颅囟经》率先提出“纯阳”之概念,意在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属阳主升易散的生理特点。但后人常误以为,婴儿为一团阳光,肆用寒凉,伤脾败胃。钱氏遂提出小儿“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直诀。变蒸》),补充完善了小儿生理发病机理的纯阳之说。

“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系指小儿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当疾病一旦形成,或因医治延误,极易伤及正气。在发病机理上就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今早之实,可成傍晚之虚,今日之虚,又可转为明日之实。钱氏还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儿科常见病机。但也不尽然,热邪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而应采用益气解表等法。例如《直诀》所载东都张氏之孙肺热一案,他医以犀角、朱砂、龙骨、麝香、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治之。张氏惑于治热以温,钱氏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病儿欲饮食,复以泻白散而愈。

2钱氏对儿科辨证施治的创见

钱氏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发病机理变化。《五脏所主》篇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虚则咬牙,多欠气。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证,目无精气,畏明”等。这些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尤为可贵的是,钱乙临证绝非孤立地辨五脏判五证,而是注重其间的相互影响,还以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五脏兼证的辨证及治疗。如“更当别虚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才易治,肝虚不能胜肺败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在诊断方面,钱氏据“小儿多未能言”和“脉既难凭,必资外证”,首重望诊,提出“面上诊”与“目内诊”。其“面上诊”是据《素问。刺热论》的观点指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左腮、右腮、额上、鼻、颏分别是肝、肺、心、脾、肾脏之气应于面之部位,病虽未发,其色先见,而可为诊断之依据。其“目内诊”包括“目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这种独特的诊断的标准和鉴别方法在临床上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为明清儿科学者所效法。

钱氏对儿科某些常见证的辨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如首创惊风病名,并将其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以便于临证时执简驭繁。钱氏认为,急惊风由实热引动肝风发搐,“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由脾阳虚损发搐,“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急慢二惊,一则实热,一则虚寒,阴阳两途,治法迥异,急惊宜凉泻,慢凉合温补。他如辨豌豆疮(天花)、疹(麻疹)、发斑(斑疹)、水疱(水痘)亦多发前人所未发。

3用药遣方的特点

钱氏用药主张柔润,力戒峻攻痛击或蛮补,“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即便需下,亦必“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对于虚证,亦避慢投温补或滋腻,而以培植患儿生机为目的。如治脾胃虚弱,脾疳腹大身瘦的益黄散,并无参芪术枣之甘温,而以青皮、陈皮、丁香理气温中,加诃子固涩,甘草调和益中。全方通涩结合,升降并举。它如白术散、异攻散等均同比。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