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谈《伤寒论》的中医辨证法思维方法(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04 13:12
(4)标本缓急:《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是治病必求其本。例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当

(4)标本缓急:《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是“治病必求其本”。例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当服茯苓甘草汤”(355)。此言厥而心下悸的原因,是水饮内停,阳气被遏,故用茯苓甘草汤,以温阳化水,则厥自止。

(5)表里先后:一般来说,如系表里同病,若以表证为主的,应先表后里。从下列四条经文可看出此规律。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③“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④“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仍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但表里同病,如果里虚为重,当先救里,如“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即先里后表之法。又“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救里宜四逆汤”(71)。盖恐下利清谷不止,引起阳气下脱,故以扶阳为急。

以上说明表里俱病,病有缓急,治有先后。亦有表里同治法,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又“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实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此表里同病,虽表证属标,里证属本,但因标本俱急,故表里同治。

2.2治疗大法

《伤寒论》中治法,可概括为八法及针灸,列举如下:

(1)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麻黄汤、桂枝汤之类。

(2)吐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如瓜蒂散。

(3)下法:《内经》云:“实则泻之”,如阳明腑实证,用承气汤。

(4)和法:邪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用和法,如小柴胡汤。

(5)温法:《内经》云:“热则寒之”,即疗寒用热药。又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如四逆汤,用辛甘大热之剂,以回阳救逆。又有理中汤,以温中祛寒等。

(6)清法:《内经》云:“寒则热之”,即疗热证,用寒药,如白虎汤等。

(7)补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因其衰而彰之”,如桂枝人参汤之类。

(8)消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如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9)针灸:《伤寒论》中提到针灸的治法不少,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则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5):”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292)。又如热入血室或肝乘脾、肝乘肺等证,则刺期门。以上诸法,因证论治,亦有两法并用者,如攻补兼施。

2.3方药特点

《伤寒论》有113方,397法,配方用药谨严,每味药均有其一定作用。例如:“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此证病机是阳虚水泛为患,故用真武汤。药用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炮)。之所以用炮附子而不用生附子,因生附子温经散寒,长于回阳救逆;而熟附子温热,长于阳化。不用干姜却用生姜,因干姜助生附子以温经扶阳,如四逆汤;生姜助熟附子以温散水饮。真武汤方中,茯苓、白术并用,善治水气。用芍药者,以其真阳不足,真阴或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雄烈之性?故此方为护阴固阳之法。又,方剂中药物有一味之差,则治病亦异。如桂枝汤以桂枝为君,以治太阳表虚之证,啜热稀粥、温覆冷汗则解。而桂枝汤内,倍芍药,加一味胶饴,则是以胶饴为君,名小建中汤。是胶饴调建中州,倍芍药以止腹痛,桂枝通阳行阴,而不啜稀粥、温覆令汗者,其意重在治中焦而不在解表。关于方剂配伍,君臣佐使分明,药效确切者,如麻黄汤,其中君药麻黄发汗解表,臣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