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2)
肺气虚之治则,宜宗《内经》“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总则。《难经?十四难》亦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故肺虚者当补益肺气以复其正,首选人参、黄芪、白术之类,古有四君子汤、补肺汤等。但据临床具体情况,气虚而喘者当补肺定喘,如人参蛤蚧散;气虚不能固表者当益肺气实卫表,如玉屏风散、牡蛎散;气虚不能摄津者当补肺摄津,如甘草干姜汤。
江西著名老中医姚奇蔚教授本着“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治病之道,以气为主”的思想,注重脏腑的气化功能,在治病时,尤重肝肺气机的宣降条达。他认为:百病生于气,以气郁为多,气郁诸病,又以肝郁不达者为多;肝郁不达,又以肺气不畅者为常见;肺气不畅与肺虚无力有关,肝郁不达与肺虚不宣有关。欲开肺气必先补肺气,欲达肝气必先舒肺。由于肺为清虚之体,难任厚味,故姚老补肺益肺提倡“运用通展,药贵轻灵,轻拨机关”。在处方中多采用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桑叶、枇杷叶等,以黄芪、北沙参合用,不寒不热,味薄气清,补益肺气而不壅滞;以桔梗、甘草合用,开提肺气而不耗散。其中用黄芪、北沙参时,量必重至20~50g不等,补开兼施,以畅张肺气。姚老治病是以辛平甘润、清轻灵活之品开肺气与舒肺气,最终达到补肺气之目的,这一方法被广泛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成为其最大的特色。姚老擅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并为此获江西省科技成果奖,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益气清肺开肺仍然不失为其重要的一着。
肺阳虚五脏各有阴阳,其病变也当有阴虚与阳虚两端,但历来少有论及肺阳者。《内经》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素问?汤液醪醴论》在讨论水肿病机时,提出“五脏阳以竭”。言五脏阳气阻遏,水津不布,聚而为肿,其中肺之阳气宣降通调是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此所要讨论的并非五脏阳气与水液代谢的关系,旨在借此句经文为“肺阳”正名。另外,《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有人认为这是中医对肺阳虚证的最早记载。虽然《内经》对肺阳与肺阳虚的讨论远不及肺气与肺气虚,但已初见倪端。
至清代,唐容川《医经精义?卷下》云:“肺气如天,居至高布阳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亦云:“人之脾胃属土,若地舆然。心肺居临其上,正当太阳部位,其阳气宣通,若日丽中天,暖光下照”,皆说明肺阳的客观存在。
尽管如此,今人对于肺阳的讨论不仅欠深入,还有些中医教科书每每以肺气代言肺阳,背离了五脏各有阳气的经旨。
肺既有肺阳的存在,也有肺阳虚之病变。人体或因劳伤、或因感寒饮冷、或因他脏阳虚累及于肺,皆可损伤肺阳而致肺阳虚证。肺气虚往往是肺阳虚之始,肺阳虚乃肺气虚之甚,其病程有长短之分,病势有轻重之别,证因脉治也不尽相同。最早论及肺阳虚的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其所言肺痿是因“肺中冷”所为。肺中虚冷,究其本质实乃肺阳虚,阳虚不化、津液停留而水饮留伏,上见吐涎沫而不咳不渴、下见遗尿小便数,治以甘草干姜汤。张氏以“肺中冷”揭示了肺阳虚的病机、证候及治疗。张景岳《类经附翼?真阴论》云:“或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终于确定了肺阳虚之名。
除张仲景甘草干姜汤外,对于肺阳虚古代医家多有治验。如《圣济总录?肺脏门》之补虚汤,《普济方?肺脏门》之钟乳丸、黄芪汤。在这些方剂中,选用了干姜、川椒、鹿角胶、桂枝、附子之类温阳之品,均为肺阳虚而设。近代医家陈修园选用保元汤或六君子汤加炮姜以扶肺阳。现代医家对此也积累了颇多治验:以人参、黄芪、干姜、炙甘草配伍运用,温补肺气;淫羊藿、锁阳、肉苁蓉、五味子、当归甘辛温润而不燥烈,配伍运用,温补肺阳;紫河车、蛤蚧、阿胶血肉有情之品配熟地能填精化气,温补肺体。
江西新建县老中医熊衷生先生曾收治一老妪,素患咳嗽,气逆痰多,面色(白光)白,痰声漉漉,气上冲胸,俯仰不得。舌淡少苔,满布涎沫。自诉临夜大汗,漫及头颈,脉沉无力,独寸口滑数。拟方:明附片9g,益智仁、炙桑白皮、炙紫菀、巴戟天、炙百部各6g,戈半夏5g,煨姜3g,水煎服,外加黑锡丹1小瓶,随药吞服。2剂后,汗减气平,能仰卧,但畏寒甚。守原方加减:明附片12g,益智仁、炙桑白皮、炙紫菀、巴戟天各6g,肉桂末(吞服)、煨姜各3g,蛤蚧(酒浸置瓦上炕酥)6g,仍加黑锡丹,随药吞下。服4剂,不畏寒,仍咳喘自汗,乃令购蛤蚧1对(制法同前,研末),每日早晚各用米汤送服1/4,2天服完。此例属虚寒型肺痿,由于久病伤气,终损及阳,肺寒则气不化津,遂成涎沫,以致痰阻气道,所表现症状为一派肺寒气弱之象。又因年逾半百,肾气亦亏,故以温肾固真、清金涤浊之法治之。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