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2-13 17:11
口腔宿主为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提供各种适宜条件,常规根除Hp三联疗法对口腔Hp不敏感,本文就改善Hp诊断的标准和鉴别方法和

口腔宿主为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提供各种适宜条件,常规根除Hp三联疗法对口腔Hp不敏感,本文就改善Hp诊断的标准和鉴别方法和探讨口腔中Hp的重要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意义

1893年,Bizzozero首次报道在狗的胃腺内发现有一种螺旋形微生物(Spiral organism),之后的学者相继在猫、大鼠、狗、猴的胃肠道溃疡内观察到“螺旋体”(Spirochactes)。1906年,Kreintz在胃癌患者的胃内观察到一种螺旋体,人们并未重视。1917年,Kelle发现口腔牙菌斑中有“螺旋体”的存在。直到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发现一种螺旋形细菌,最初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该菌的超微结构(螺旋与胞周纤维)、生化代谢特征,尤其是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弯曲菌差异很大,而与其它猫、狗等胃内分离的螺旋菌近似,故1989年,Goodwin提出一新属名——螺杆菌(Helilobacter,H),并确定Cp是这一属中的代表菌种,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同年Kragdern等从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分离出Hp,其后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从牙菌斑、唾液、牙周粘膜等处分离出Hp或检测到Hp特异基因。

螺杆菌属累及人类的有6种,4种定植于肠道,感染率极低,且在组织发病机理学上意义不显著,而定植在胃粘膜的有2种即Hp和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limanni)。现认为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瘤的重要主要病因分析。此外,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恶性贫血、溃疡性食管炎均有关联,英国学者Mendall认为成人冠心病与Hp血清阳性有关。目前有研究认为Hp是口臭的病原菌且与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关。

二、Hp的生物学特点

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体外培养可由典型的S形、C形、海鸥状向长丝体、球形体、巨形体改变,在一定条件下长丝体可恢复其典型形态,但在抗菌治疗或其他不利因素下可变为返祖困难的球形体。细菌培养需动物血液或血清,37℃,PH7.0~7.2,微需氧条件2~7天,见针尖透明无色菌落。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分解糖类,经尿素酶、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证实。Hp全长基因约1.6~1.71MbP,G+C含量为34.1%~37.5%,最早由Langenberg报告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分析Hp全基因的差异,Hp至少可分为两型:Ⅰ型能表达空泡细胞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CagA),它们可诱导表皮细胞形成空泡,同时伴有抗体CagA的免疫显性细胞毒素,Ⅱ型不能表达VacA和CagA.Ⅰ型和Ⅱ型细菌分别占56%和16%,而其余的中间表达型仅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不同Hp间存在明显的蛋白抗原差异和LOS(脂寡糖)/LPS(脂多糖)表达差异,Ⅰ型细胞的肠溶物还有引起胃粘膜损伤并进而激惹严重疾病的因子之一。

Hp感染时,胃粘膜上皮层和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癌基因及抑癌基因(C-met,ras,p16和p53等)突变及表达异常,从胃炎、癌前病变向胃癌发展中,Hp可引起胃粘膜上皮功能凋亡失衡,根除Hp可使胃粘膜上皮增殖活性降低恢复正常。

三、Hp的流行病学

人类口腔中可感染Hp并发展成胃炎。随着Hp感染血清学诊断的建立,在1986年就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已明确Hp感染了50%世界人口,一旦感染,除非采用正规方案治疗,否则终生受累,自愈率接近0,感染率随年龄上升,流行模式有两类:第一类为儿童易感型,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属这一类型。第二类为感染均衡型,发达国家属这一类型。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比发达国家高,并与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有关(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

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多数研究认为Hp仅寄居人类,人是唯一传染源。人—人间传播是唯一传播途径。1997年,意大利学者Tursi等综合前人研究,提出Hp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口—口,胃—口,胃—胃。Zwet等对24例Hp感染患者的粪便标本经PCR检测,未发现有Hp的DNA存在,因而得出结论:在发达国家Hp经粪—口途径传播的发生率很低,Leverstein也得到同样结果。支持口—口传播的根据是随胃上皮细胞脱落的Hp可存在胃液中,通过胃、食道返流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最近Peach等调查217名成人发现:Hp感染是普遍的,与口腔卫生、牙菌斑的高指数明显相关,提出牙菌斑可能是Hp的一个贮存地,进一步证实口—口传播方式,Lee等在动物实验中证实Hp传播是口—口途径而非粪—口。西非的一组报告显示母亲通过咀嚼食物喂养的幼儿比非咀嚼喂养的幼儿Hp感染危险率高。Pusstorino等对83名志愿者分别进行牙菌斑和胃粘膜活检标本培养,并进行等电位蛋白分析,结果两部位的菌落蛋白外形完全相同,进一步证实了口腔传播Hp至胃部。此外医疗器械受Hp污染引起的胃—胃传播及母亲通过胎盘传播给婴儿,均有报告,总之,Hp的确切传播途径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口腔中的Hp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