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治疗的原则
1.正确地恢复形态与功能修复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体质及性格特点来决定修复体的大小、牙冠各个面的形态、颜色以及排列位置和(牙合)关系等,并且都要适应个体口颌系统的生理特点。
(1)轴面形态:正常牙冠的轴面有一定的突度,它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1)维持牙颈部龈组织的张力和正常接触关系。牙颈1/3突度起到扩展牙龈、维持正常龈隙的作用。
2)保证食物正常排溢及食物流对于牙龈的生理刺激作用。突度过大时,缺少食物刺激使牙龈萎缩;突度过小时,食物直接冲压在龈隙沟内,引起过强刺激和牙龈附着的破坏(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
3)利于修复体的自洁。轴壁上的颊舌向、(牙合)龈向、近远中向的正常突度和流畅光滑的表面在肌活动时易于保持清洁,也便于洗刷,清除附着的菌斑。
(2)邻接关系:牙冠修复体邻面与邻牙紧密接触,能防止食物嵌塞,维持牙位、牙弓形态的稳定,使之与邻牙相互支持,分散(牙合)力,同时有利于每个牙在咀嚼时保持各自的生理运动。在恢复修复体的邻面接触区时,若与邻牙接触过紧可导致牙周膜损伤,引起疼痛。过松则可引起食物嵌塞。注意增龄引起的邻面形态变化,青少年呈点状接触,年长者呈面状接触。
(3)外展隙和邻间隙:外展隙是围绕邻接区向四周展开的空隙,是由牙冠轴面的正常突度形成的。
外展隙可作为食物的溢出道,在咀嚼时有利于食物排溢。邻间隙位于邻接点之下,正常情况下该间隙为龈乳头所充满,有保护牙槽骨和防止水平性食物嵌塞的作用。因此,应正确恢复人造冠的外展隙和邻间隙。修复体的外展隙和邻间隙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并发症。
(4)咬合面与咬合关系:正确地恢复(牙合)面形态和咬合关系是有效地恢复咀嚼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全冠修复时应严格遵照良好咬合的标准进行,其标准如下:
1)(牙合)面形态的恢复应与患牙的固位形、抗力形以及与邻牙和对颌牙的(牙合)面形态相协调。
2)(牙合)力方向应接近于牙齿的长轴:(牙合)面尖嵴的斜度及(牙合)面大小应有利于控制(牙合)力,使之沿牙齿长轴方向传递,避免高尖陡坡。
3)(牙合)力的大小应与牙周支持组织相适应:应根据牙周膜的状况,牙根的数目、大小、方向,牙槽骨的骨质和吸收情况,冠根比例等因素设计修复体的(牙合)力大小。
4)具有稳定而协调的(牙合)关系:修复体粘固在患牙上以后,在正中(牙合)或前伸、侧向移动时,都不能有早接触和(牙合)干扰。
2.患牙预备时尽可能保存、保护牙体组织
(1)争取保留足够的牙体组织、保存牙髓健康是获得牙体足够的抗力、坚实的固位,减少患牙破损,获得修复体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则。
(2)为了使修复体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按设计要求对患牙作必要的预备,磨除一定的牙体组织,但不得随意磨除。在进行牙体预备时应达到下述要求:
1)去除病变组织,阻止病变发展。牙体缺损有许多病因,要针对病因作相应的牙体预备。如龋齿所致牙体缺损,应去除龋病腐败的牙釉质和软化的牙本质,直到暴露健康牙本质,以防止继发龋变。如为(牙合)面严重不均匀磨损的患者作冠修复,应磨改高尖陡坡以获得合理的力学外形和预防牙折等。
2)开辟修复体所占空间,保证修复体美观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厚度。根据修复材料的要求,在患牙或基牙的(牙合)、轴面磨除一定厚度的牙体组织,消除倒凹,将轴面上最大周径降到所设计的人造冠龈边缘区。
3)牙体预备成一定的形态,提供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为增加修复体的固位力,可在牙体上制备箱形窝洞或鸠尾形、钉洞、沟等固位形时,必须磨除部分牙体健康组织。
4)磨改过长牙或错位患牙,以建立和谐的咬合关系和外观。
5)磨改异常的对颌牙及邻牙,预防(牙合)紊乱、邻接不良和人造冠戴入困难。
6)牙体预备的预防性扩展有利于自洁和防止继发龋。修复体(牙合)面应覆盖牙体的点隙裂沟,邻面应扩展到自洁区。
总之,不同的修复体类型及修复材料,要求有相应的牙体预备。牙体预备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①不必要地过量磨切而影响牙体牙髓健康与固位;②过分强调少磨牙而影响到修复体的质量与就位。正确的牙体预备应是对以上各种因素的整体优化,确保组织健康和修复体质量。
3.修复体应保证组织健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