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2)
中医学的养生防病重视精、气、神,谓之人身“三宝”。《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故调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调气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括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起居有时、饮食有常、不妄作劳等具体方法,调其气和,方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诊治疾病要在于气
气在诊断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望闻问切”四诊无一与气有关。望诊重在“神、色、形、态”。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高级生命活动形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称“神气”。神气存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故“得神则昌,失神则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诊察精明(目)、皮肤之五色变化可以了解内脏盛衰、气血虚实、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切脉是中医学独特诊法,通用的诊脉部位为寸口,又称“气口”,主要反应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素问·疏五过论》说:“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为中医学重要沼则。扶正即扶助正气,祛邪即祛除邪气。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之目的和方法皆为“疏气令调”,“使其气和”。针刺、按摩、推拿等为中医学重要的适宜技术,皆以“得气”、“行气”为法,调整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则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