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理产物: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又称为恶血、败血、衃血、蓄血等。《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瘀血,即体内血液停滞凝聚所形成的发病机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之一。它既指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唐容川《血证论》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瘀血和血瘀的涵义不同。瘀血是能导致新的病变的发病机理产物,为病因学概念;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的发病机理状态,为病机学概念。所以侧重于讨论发病机理产物和病因时称为“瘀血”,侧重于讨论病机时称为“血瘀”。
(二)瘀血的形成
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结石以及各种内外伤等主要病因分析,作为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导致气虚、气滞、血寒、血热、阴血亏虚以及脉道损伤等,均可使脉中血液运行迟缓、停滞或离经积存体内而为瘀血。瘀血形成的机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而为瘀血。其常见因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血虚以及脉道伤损不利等。气为血帅,推动血行,气虚或气滞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寒邪客于血脉则凝滞收引,血行受阻;热邪入于血分,煎熬津液则血液黏稠,血行不利;血虚则脉道涸涩,经脉不能滑利通畅,“譬如江河之水,浩浩荡荡,岂能阻塞,惟沟浍溪谷水浅泥淤,遂至壅遏”(《医论十三篇》);脉道受损不利,“脉不通则血不流”(《千金要方》)。上述因素均可通过影响血液运行最终发展而成瘀血。二是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为瘀血。如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造成内出血;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以致血逸脉外等,血离脉管,停积于体内,一时难以消散,而直接成为瘀血。三是污秽之血为瘀血。早在《内经》中已有“恶血”、“衃血”之名。《景岳全书血证》曰:“败血凝聚色黑者曰衃”。王肯堂《证治准绳》明确提出了“污秽之血为瘀血”的观点。污秽之物可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外源性污秽之物如各种致病微生物、一氧化碳等。《温病条辨》即指出:“温疫者,疠气流行,多兼污浊。”内源性污秽之物,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衰竭而产生的诸如痰饮、湿浊、脂液、尿毒等。这些体内外污秽之物进入血液,与血相结,形成污秽之血。若污秽物数量多、浓度大、进入血脉时间长,则会损伤血脉,并附着于血脉壁上,使血行迟缓涩滞,甚至死血壅塞血脉,或血脉闭阻不通,形成瘀血。此外,中医学尚有“久病多瘀”之说。因为病久不愈,一方面耗伤正气,以致气血亏损,气虚鼓动无力,血亏脉道不利而成瘀;另一方面病久则病变由浅入深,由阳络(体表之络脉)深入阴络(脏腑之络脉),而形成瘀血。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停滞体内,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会影响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行,阻碍气与津液的运行,使痰瘀气滞互见。瘀血日久不散,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又可阻碍新血生成,故久瘀多伴有血虚之象。唐容川《血证论》说:“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此外,瘀血壅积,尤其是离经之瘀血或痰瘀污秽互结之死血,留滞日久不能及时清除,亦可化热化毒,形成瘀、热、毒互结之势。瘀血致病,导致机体诸多部位发病,(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其症状复杂多变,但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病机特点
(1)阻滞气机:血为气母,血能载气,故瘀血一旦形成,必然会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导致气机郁滞,即所谓“血瘀必兼气滞”;气为血帅,气机郁滞又可导致血行不畅,从而形成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如局部外伤,血出致瘀,使受伤部位气机郁滞,出现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等症。
(2)瘀阻经脉:《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以通为要,瘀血阻于经脉,则血液失于畅行,不通则痛,局部可出现疼痛、青紫、瘀斑、瘀点,或导致癥积肿块,甚则坏死等;经脉淤阻不通,脉络受损,则血逸脉外而见出血紫暗有块等。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阻于经脉之中,可致血液运行不畅,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滋润,势必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影响新血的形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故久瘀之人,常可见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血液亏虚而失于濡润的症状。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