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知识总结-检验师辅导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28 10:04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知识总结-检验师辅导:一、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又称治疗药物监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知识总结-检验师辅导:

一、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又称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在临床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和临床化学等基础理论指导下,求出药物动力学参数(可手工计算或应用计算机程序拟合各种数学模型计算),指导最适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吸收

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整个过程。药物的吸收机制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和胞饮。被动扩散的特点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的特点与被动扩散刚好相反。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其特点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需要借助膜上特异的载体蛋白但不耗能。

2.分布

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国家医学考试网搜集整理),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作用部位及非作用部位的过程。药物分子只有到达靶器官或靶组织才能产生治疗作用。

3.清除

是指药物从测量部位的不可逆消失,包括代谢与排泄两过程。代谢是一种化学物质在机体内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物质的过程,即生物转化。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内进行。排泄是指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主要通过肾脏。

(二)药物动力学模型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是研究体内药量(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1.药物动力学模型

用数学方法模拟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与清除的速度过程,常称为药物动力学模型。其中包括隔室模型(亦称为房室模型)、消除药动学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药理药动学模型等。常用的是隔室模型。

2.隔室模型的概念

隔室模型就是把机体看成一个系统,由一个或几个隔室组成。隔室模型根据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可分为单室模型和双室模型。

体内吸收后的药物立即遍布到全身各有关部位,瞬即完成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上?quot;均一“状态,即可把整个机体看作为一个隔室,这种分布称为单隔室模型或单室模型。

药物在吸收后,在体内的分布速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单元:中央室和周边室。中央室(或中室)是血流丰富的某些组织器官,如肝、肾脏等,药物在血液与这些组织间的分布能迅速达到分布上的平衡;周边室(或外室)是血流不丰富的某些组织器官,如脂肪、骨骼等,药物完成向这些部位的分布需要一段时间。这种分布称为双室模型或二室模型。

二室以上的模型叫多室模型。例如三室模型:若在上述周边室中又有一部分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的分布特别慢,则还可以从中划出第三隔室,分布稍快些的可称为浅外室,分布最慢的则称为深外室。

3.消除动力学模型

(1)一级消除动力学

多数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其积分后的表达式为:。其中t为时间,k为消除速率常数,C为t时间的药物浓度,C0为刚用药完时的药物浓度。

(2)零级消除动力学

药物的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浓度无关。其积分后的表达式为: .

(3)非线性消除动力学

体内药物浓度超过了生物转化酶系的最大催化能力,此时的表达式为描述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米氏方程,即 。式中Vm为最大消除速度;Km为米氏常数,相当于恰可产生最大消除速度一半时的药物浓度。

(三)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

无论是药物的治疗作用还是不良反应,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药物和靶位受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当药物在体内达到分布平衡后,虽然血液和靶位的药物浓度往往并不相等,但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间存在相关性。由于心、脑、肾等靶部位采样的局限性,故检测相对易采集的血清中药物浓度,是TDM的可行性基础。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