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凝集反应知识总结-检验师考试辅导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5-12-02 17:31
凝集反应知识总结是临床医学检验师考试辅导要涉及的知识点,为了方便考生记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知识总结如

凝集反应知识总结是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要涉及的知识点,为了方便考生记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知识总结如下,希望对考生复习有帮助!

一、凝集反应的特点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agglutination)现象。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病人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要点伤寒病。至1900年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凝集试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两阶段:

①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

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

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层离子云。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之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愈大,Z电位也就愈大。Z电位使颗粒相互排斥。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但当抗体分子太少,不足以克服相当厚度的离子云层时,则不能使颗粒聚集。因此在凝集反应中,IgM类抗体的作用比IgG类抗体要大数百倍,所以IgG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即不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种抗体有时又称不完全抗体。不完全的含义是:可与抗原牢固结合,但因其分子量较小,不能起到由桥联作用而形成的可见凝集现象。在试验过程中,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医学网搜集整理),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加蛋白质或电解质,降低溶液中离子强度以缩短颗粒间的距离;增加试液的粘滞度,如加入右旋糖酐或葡聚糖等;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改变细胞的表面化学结构;以离心方法克服颗粒间的排斥等。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对倍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医学|教育网。

在免疫学技术中,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球蛋白参与的凝集试验是两种特殊的凝集反应。

二、直接凝集反应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全称为凝集素。常用的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玻片凝集试验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方法,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要点血清、与受检颗粒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悬液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要点或分型。玻片法还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为半定量试验方法,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常用已知细菌作为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亦称为滴度。在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等原因,可引起抗原的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必须设不加抗体的稀释液作对照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临床上常用的直接试管凝集试验为肥达试验和外斐试验。在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的红细胞和血清的交互配血试验。

三、间接凝集反应

(一)间接凝集反应类型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分为4类:

①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②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③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④协同凝集反应。

可用作载体的颗粒很多,常用的为红细胞、胶乳颗粒及明胶颗粒等。间接凝集反应具有快速、敏感、操作简便、无需特殊的实验设备等特点,而且能用于抗原或抗体的测定,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广为应用。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二)间接血凝试验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