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扁鹊:善治病更注重预防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1-15 16:23
扁鹊:善治病更注重预防最近,看到几篇介绍扁鹊的文章,说扁鹊自称大哥善于治未病,二哥善于治疾病初起,都比

扁鹊:善治病更注重预防

最近,看到几篇介绍扁鹊的文章,说扁鹊自称大哥善于治未病,二哥善于治疾病初起,都比他高明。于是有人据此提出,扁鹊只会治已发生的重病,而不善于防患于未然(医学网搜集整理)。

其实,扁鹊自述意在强调未病预防和有病早治的重要性,并非指自己在这两方面的无能。为免除误解,有必要介绍一下扁鹊对医学的贡献。

“六不治”使医学远离巫术、迷信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他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

扁鹊看病行医提出了“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六不治”,既体现了扁鹊不畏权势、鄙视贪财如命之徒,又使医学与巫术、迷信划清了界限,同时对不良饮食习惯、有病久拖不治等错误行为进行了规劝。“六不治”,既是对就医者的忠告,也隐含着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至今也有借鉴作用。

首创“四诊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先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

晋国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焦急,扁鹊望诊并切脉后说,他血脉正常,不必惊慌,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用药后过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苏醒了。

扁鹊有次路过虢国,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听宫中术士说,太子已死了半天了。扁鹊便去察看,问明情况并诊脉后说,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迷的“尸厥”症,并不是真死。他让弟子针刺其百会穴,又使用了药力能入体的熨药。经治疗太子竟坐了起来。经过进一步调理,太子很快恢复了健康。从此,人们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善治病,更注重预防

当扁鹊已经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名医时,魏文王曾问他:“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开。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限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使用针灸、用药和进行手术治好了病,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明。”

其实,扁鹊不光是“治已病”,而且也能“治未病”。扁鹊到蔡国时,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设宴招待。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应及时治疗。”桓公仍不信,而且十分不悦。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拒绝治疗。5天又过去了,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已入膏肓无法治疗了。”5天后,桓公不治身亡。由此也看出,扁鹊能发现疾病于萌芽状态,而且提倡尽早施治。

现在医学分工越来越细,预防医学、诊断技术和疾病治疗都有很大发展。重视并加强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十分必要,但提高对疑难危重疾病的治疗技术也同样重要。扁鹊在几千年前就能看到疾病预防和及早治疗的重要性,同时研究对疑难病症的鉴别与诊治方法,这说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扁鹊医德高尚,同时无私地把医术传授给他的学生,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但也遭到一些庸医、巫医的嫉恨。秦武王有病后,召请扁鹊来治,而秦国太医令李醯等慌忙出来劝阻,但秦武王还是相信扁鹊。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经扁鹊治疗却痊愈了。李醯不但不虚心学习,反而心生嫉恨,派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一代名医就这样丧身庸医之手。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