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古中医认识甲状腺瘤篇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1-15 16:54
古中医认识甲状腺瘤篇:甲状腺肿瘤的中医文献记载:传统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主要归属于瘿病,如战国时期《吕

古中医认识甲状腺瘤篇:

甲状腺肿瘤的中医文献记载:传统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主要归属于“瘿病”,如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已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何谓瘿?《杂病源流犀烛》谓:“其皮宽,有似瘿桃,故名瘿。”《说文解字》注曰:“瘿、颈瘤也。”可见就是指甲状腺肿瘤,在此尚有“瘿囊”“瘿瘤”之分。所谓“有核瘟疒”就可能是指结节性甲状腺肿。在三因方中有五瘿之分,其中“坚硬不可移者,可曰石瘿”,更是与甲状腺癌相近(医学网搜集整理)。

甲状腺肿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虽统称为“瘿病”,但巢元方才区分为血瘿、息肉瘿、气瘿三种,孙思邈则划分为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陈无择则提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的五类分类法,其中息肉瘿、石瘿、肉瘿均是甲状腺肿瘤性质及质地的具体描述。藏医学也统称为“瘿瘤”,在分类中,《四部医典》所载之“肉瘿坚硬体大”、“核瘿坚硬深痛”,均与甲状腺肿瘤,尤其是甲状腺瘤之临床表现贴切。朝医学称之为“嘎不尚森阿木”。

甲状腺肿瘤病因病机:中医学对瘿病的认识渊远流长,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水土因素,情志内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早在《吕氏春秋》中已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与地理环境有关;《诸病源候论》则明确指出:“瘿者,亦有饮沙水”,“常食令人作瘿病”的因素,可见对水土因素早有认识。在瘿病的分类名称中也列有泥瘿、土瘿之名。而情志内伤的气郁是瘿病的又一主要因素,在《圣济总录》已明确“(瘿病)妇女多有之,缘忧患有甚于男子也”,是女性高发的因素,这些触发因子引起甲状腺组织的病变,发展而成肿瘤。对瘿瘤的病机,在《外科正宗》已指出“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所致。因情志内伤,肝气疏泄失司,郁结不化,脾气随之受累,运化失司,津液失去布敷,凝聚成痰,痰凝与气郁相互搏结,交阻于颈,遂成瘿瘤,继之气郁而累及血循,血行不畅,瘀阻经络,痰凝又更阻碍血运,痰瘀交凝,瘿肿更趋坚硬,所以《济生方》一言以概之,曰:“夫瘿瘤者,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可见气、痰、瘀三者壅结颈前是瘿瘤的基本病理。

甲状腺肿瘤中医治疗原则:对瘿病的治疗,历代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出用海带、海藻、昆布防治瘿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等,至今这几味中药仍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要药,延用不衰。在《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医藉中已记载有数十首治瘿的方剂,已有用羊靥,鹿靥的以脏治脏的方剂,金代张从正则已提出“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入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的防治措施,近代医家不仅充分认识到含碘中药对瘿瘤的利弊关系,并进一步采用消瘤抗癌的药物与辨证施治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1)肝郁痰凝型。

主证:情志抑郁,咽部作憋,颈前瘿肿,质柔如胶,光滑圆润,随吞咽上下,胸闷胁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红,脉弦细滑。

治法:理气消瘿,化痰散结。

2)痰瘀交阻型。

主证:颈部瘿胂,质中偏硬,呈圆或椭圆形,边界尚清,可随吞咽上下,伴有咽部不适,胸闷气憋,或有月经不调,苔薄腻,舌质偏暗,脉弦细涩。

治法:化痰软坚,活血散结。

3)血瘀石瘿型。

主证:颈前瘿病,质硬如石,难以推移,或见颔下瘰疬,咽喉梗塞,吞咽不畅,甚则声音嘶哑,形瘦清癯,面黯不泽,苔薄或少,舌色紫黯,可见瘀斑,舌下青筋暴露,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症。

4)阴虚火郁型。

主证:颈前瘿肿,扪之质硬,心悸烦躁,面部烘热,咽干口苦,手颤失眠,舌苔薄黄,或苔少舌红,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软坚。

现代医学对甲状腺肿瘤的概述:甲状腺肿瘤是一常见的肿瘤,以颈前部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主要是腺瘤,恶性肿瘤有癌和淋巴瘤等。此外还有很难说是肿瘤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甲状腺囊肿,目前也暂列入良性肿瘤,据上海普查236501名职工,发现甲状腺有肿块者11336人,发病率高达4.8%,但甲状腺癌的发病数为3.9/10万,可见以良性肿瘤居多。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