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水湿痰饮
(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发病机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发病机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主要病因分析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发病机理变化。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发病机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主要病因分析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主要病因分析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而津液不布,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或诸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水湿痰饮内生,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中医亦称“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39卷曰:“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也。”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为痰。《圣济总录》说:“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此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不行水;心阳不振,行血无力,均可致湿浊聚积而成痰饮。总之,水湿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失常,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气血运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