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湿阻的详细解释|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5-12-18 17:06
湿阻的详细解释|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详细解释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

湿阻的详细解释|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

详细解释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考试用书

湿阻之病,在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因其身困食少,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对湿阻病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许多篇章对湿病的病因、临床特征都有所讨论,指出外湿“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困阻中焦等。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专门讨论了内、外湿病,尤其是外湿致病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大法。并提出了治湿病的三项禁忌。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明《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病因有出于天气者、有出于地气者、有由于饮食者进行了论述,提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病因、发发病机制理、治法、方药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如《临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以及由于感邪和体质不同,其发发病机制理属性的转归亦有区别。又如《温病条辨,中焦》重点叙述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发发病机制理转化。

湿阻为病,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临床的发发病机制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讨论仅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中医辨证法。

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

湿阻病起病缓慢,迁延时间较长。一般人夏发病,至秋渐缓。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是重、闷、呆、腻、濡。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指口粘苔腻。自觉口中粘腻不适,口淡无味,或口中有甜味,一般不渴,亦有口干口苦者,但必渴不欲饮,或但欲漱水而不欲咽。总见苔腻,或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濡为脉象濡。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