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属精病,病位在肾,精室瘀阻,为病机关键。湿热浊毒,瘀滞精室是主要病机。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是主要措施,辅以行气活血化瘀、补精培元,益肾通窍为治则。可与奇经结合治疗,补以血肉之品,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药疗法;精病;病因病机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指前列腺在病原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以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是泌尿科最常见,但治疗又非常棘手的男性疾病之一(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现代医学对其生理、发病机理研究尚不深透,又因历史所限,中医学无前列腺这一器官名称,因此中医对CP的归属、CP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诸多关键问题上尚未见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对该病有其特有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现将本人近年来对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些认识详细解释如下。
1.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无前列腺炎的病名,一般根据前列腺炎的尿道症状,归属于“淋证”、“精浊”、“白淫”、“白浊”范畴。《医碥赤白浊》篇中有“窍端时常牵丝带腻、如脓如眵”的记载,类似于本病之尿末流白。前列腺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尿道滴出白色分泌物,中医称为白浊或精浊。 慢性前列腺炎兼有“淋证”和“精病”的特点,当属“淋浊”。
淋之病变部位在溺窍、溺道,浊之病变部位在精窍、精道,慢性前列腺炎为“精室”疾病,当不属淋之范畴,应属“浊”之范畴,因其色白,故名“白浊”,与淋证、尿浊、精浊不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前列腺炎命名为“精浊”。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精浊的定义为: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精室瘀阻等所致(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
可见,慢性前列腺炎属精病,病位在肾,初起以热证居多,日久以虚证为多。青壮年相火偏旺,湿热偏盛,扰乱精室,精浊混淆,精离其位,而成此病。慢性前列腺炎临床以肾虚者居多,因肾藏精,故精浊伤肾者为多。故本病湿热是标,肾虚为本,瘀血是进入慢性过程的进一步发病机理反映。
2.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前列腺位于下焦,虽然不属于腑,但功能类似于腑,分泌的前列腺液为精液的组成部分。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中的一则案例后评论道:“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徒进清湿热利小便无用者,以溺与精同门异路耳。”指出了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性与病位。翟亚春在考证中医古籍的基础上,认为前列腺当与“精府”、“精室”相合。郑氏认为,前列腺的发育依靠肾气,只有肾气充盛,天癸泌至,前列腺才能从幼稚状态发育成熟并产生生理功能,成为肾脏生理功能的组成部分。综合历代文献来看,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膀胱及精室,疾病初起以实证居多,日久以虚证居多,病因病机虽然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因表现在湿热、肾虚、血瘀三个方面。
湿热下注型:《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湿热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则淋沥不尽”,指出了下焦湿热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临床常见“湿热毒邪阻滞下焦、肝郁气滞血瘀、脾肾亏虚、膀胱气化开阖功能失调”,湿热下注证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证型,为病之标,贯穿整个病程,主要表现为尿频,尿道灼热或涩痛,排尿不畅,小便点滴不爽,甚则点滴不出,排出无力,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等。
肾气亏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乃因禀赋不足,肾气素亏伤耗肾精所致。青壮年相火妄动无制,易耗。肾精亏耗,阴虚火动,内扰精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