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对接骨药的认识-中医论文
古代医家对接骨药的认识-中医论文:
关键词:接骨药 古代医家 中医骨伤
古代医家对接骨药的认识,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家医学考试网搜集整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梦想有一种接骨神药,远可从骨碎补命名的传说中得到证明;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家们尝试着用铜类药和动物骨类药治疗骨折;尔后,古代医家从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提出了“祛瘀接骨说”和“补肾接骨说”,使古代医家对接骨药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 骨碎补命名的由来
据载,开元皇帝率众臣出去行猎,一侍卫不慎从马上跌下,至小腿骨折,疼痛难忍,不能站立行走。随从中有一个人献出一草,给患者敷上。不一会,患者痛止骨接而即能行走如常。开元皇帝惊叹该草之神功,乃赐名为“骨碎补”。骨碎补虽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但确是临床首选的接骨药。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医家渴求找到接骨药的急切心情。
2 铜类药和动物骨类药的应用
唐代,医家们从铜作焊接材料中获得启示,并从铜能治愈牲畜骨折的事实中,得到证实,开始以铜屑接骨。《政和证类本草》卷六引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赤铜屑主伤折,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取细末研酒冲服之,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此后,铜类药物在接骨时被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蔺道人《理伤续断方》有一首“接骨药”方,即用鹗乌骨烧存性,古铜钱一个煅?淬七次为末,用药调服。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铜虽有接骨之功,而非不可服。“若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煽,挟香挟药毒,虽有接骨之力,而糅散之祸,甚于刀剑,戒之。”强调了铜类药炮制方法的重要性。
古代医家还深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很浓的物性互渗意识,如《抱朴子内篇》引《玉经》所说的“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观点,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用动物骨治疗骨折的方法。《太平圣惠方》记载了著名的“五骨散”,用驜鲤项骨、猕猴项骨、虎项骨、黄犬项骨、野猫项骨、天雄、肉苁蓉,共为末,内服外敷,“治落马坠井、腕折、骨碎、筋伤、压损痛不止。”《圣济总录》有八骨散,用虎骨、牛骨、龙骨、鸡骨、狗骨、兔骨、猪骨、羊骨、桐香脂、自然铜为散,外敷治骨折。这种以骨治骨、取类比象的现象,在中药中并非少见,如橘核治疝气、路路通祛风、大腹皮泻腹水、莲心安神等,虽然其机理尚不明了,但其疗效是确凿的。当然,动物骨类药的应用与当时畜牧业的发展也有直接关系。
3 祛瘀接骨说与补肾接骨说
祛瘀接骨、补肾接骨观点的形成均较早,但作为一种学说加以明确提出、并在骨伤临床广泛应用,则是在明代。这两种学说包括了一整套理论及丰富的用药经验,体现了中医中医辨证法的特色,与以前零星的接骨经验有质的不同。
3.1 祛瘀接骨说 祛瘀接骨的提出,是以古代医家对折伤病机的认识为基础的。在《内经》“有所坠堕,恶血留内”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都将活血化瘀作为治伤第一大法,并在实践中总结了凉血祛瘀法、辛温散血法、养血活血法等宝贵经验。至明清,气血学说得到空前发展,在伤骨科领域逐渐形成了以活血为主的少林寺学派。陈达公明确指出:跌伤骨折“内治法宜活血祛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瘀去新骨生则合矣”(《疡医大全》卷三十五*跌打),把活血化瘀与接骨联系起来,赋予活血化瘀法新的含义,打破了活血化瘀只能消肿止痛、改善症状的旧观点,发展和丰富了接骨理论。顾科民[1]等人和陈馥馨[2]等人分别通过对24部文献中361个接骨方剂、34部文献275个称为接骨丹的方剂统计分析发现,其中以活血化瘀药应用最多,柴东甫[3]等人的研究表明,许多活血化瘀药确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为祛瘀接骨理论提供了有力依据。
3.2 补肾接骨说 祛瘀接骨说有其一定的局限,即对于年高体虚、骨折中后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患者不尽适用,于是,古代医家又提出补肾接骨说加以补充。
《内经》最早提出肾与骨的关系,“肾主骨生髓”。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具体列出了“补骨髓、养筋骨、长肌肉”的五十种药物,其中有熟地、菟丝、五加皮、女贞子、杜仲、续断等。杨清叟则认为产生骨痈疽的根源是肾虚,在《外科集验方*服药通变方第二》中指出,“肾实则骨有生气,疽不附骨矣。”明确指出了肾与骨在生理发病机理上的联系,为治伤家补肾接骨提供了新思路。薛己为命门学说的积极倡导者,在临床特别推崇以补肾法疗伤,在《正体类要*主治大法》中指出:“筋者作痛,肝肾之气伤也”:“若骨骼接而复膜,肝肾虚也”,对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者专主补肾。由于薛己遇到的病人,多为达官贵人,年老体弱或中后期患者,薛氏用补肾法治伤,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为补肾接骨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补肾接骨法也可以说是命门学说在骨伤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姜春华等人则用科学实验揭示了肾与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补肾接骨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古代医家在漫长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理论和经验,指导着我们今天的实践,并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科民。关于中医伤科“接骨方药”的文献整理。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8):31
2.陈馥馨。接骨丹文献研究。河南中医,1981;(4):44
3.柴东甫。丹参治疗骨折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417
4.姜春华。肾的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250~256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