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剂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学习《方剂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关键词:方剂学、学习方法、自学辅导 。
方剂学中的内容较多,特别是各论方剂中的药物组成,难于记忆和理解(国家医学考试网搜集整理)。笔者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了几点体会,现介绍和概念详解如下。
1 多法联记,掌握方剂组成。
方剂的药物组成是临床处方的基础。熟悉药物组成对学好方剂学非常重要。然而教材所选方剂众多,药味繁简不一,如何掌握呢?笔者采用方法有三。
一是趣味记忆法:方法是先写出药名句,后编出谐音句,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帮助记忆。如参苓白术散药名句为“四君子桔莲子,砂山薏枣扁豆”,谐音句编为“四君子急(要)莲子,沙三姨(却)找扁豆”;乌梅丸药名为“辛姜人附桂,当蜀柏连梅”,谐音句编为“新疆人富,当数白脸美”;三仁汤药名为“三仁朴通滑竹夏”,谐音句编为“三人(爬)竹(竿),朴通滑下(来)”等等。当然,并不是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都能用谐音来表示的,如果编的牵强附会、晦涩难懂,就会适得其反。
二是直记药名法:有几味记几味,这适宜于药物组成较简单的方剂。如四君子汤记为“参术苓草”,四物汤记为“归芎芍地”,二陈汤记为“陈夏苓草”,平胃散记为“苍朴陈草”,四逆散记为“柴甘枳芍”等。
三是传统方歌记忆法:要求学生记住每首方剂的组成方歌,余下的药物组成,甚至功效、主治、配伍特点,也就记下了。这是一种记忆方剂的重要形式。
2 抓住重点,理解方解方义。
对初学方剂者来说,方解的学习是一个难点。因方解内容多,很多药物雷同,方剂作用难以记忆。笔者认为,方解不能死记硬背,只需牢牢掌握“特殊药物”就行。一般药物按照中药所述的功效去理解就可以了。所谓“特殊药物”,指的是与该方的功效、主治不大一致,甚至很费解。如仙方活命饮中的白芷,龙胆泻肝汤中的当归、芍药,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一贯煎中的川楝子,保和丸中的连翘,还有桃仁承气汤、五苓散等方中均用的桂枝等。如何去理解这些“特殊药物”呢?笔者总结方法有三:一是明确该药本身具有的功效;二是掌握该药与其它药物配伍后,能发挥的某种效能。如桃仁承气汤中桂枝与大黄、芒硝配伍后,可发挥通行血脉的作用,使瘀血从肠腑而出;又如五苓散中的桂枝与利水渗湿药物配伍,具有通阳化气之功等等。三是记住药物在方中的剂量大小。另外,有些方解还可参考现代研究资料。
3 前后比较,全面熟悉方剂。
学习《方剂学》应重视方剂的整体学习,要学会前后比较。方法有二:一是同一章节方剂的比较,如解表剂之桑菊饮和银翘散,补气剂之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必须仔细阅读;二是不同章节方剂的比较,如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泻白散、都气丸、金匮肾气丸等,都可用治咳喘,学习中,要注意区别使用,全面掌握方剂学,不致于在临床出现失误。
4 注意剂量,提高临床疗效。
有人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因此它的剂量无关紧要,这是一种误解。中药剂量的大小不仅对药物作用的发挥有影响,甚至可能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如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与白芍须等量,若白芍倍桂枝,则为小建中汤意;麻杏石甘汤既治有汗而喘又疗无汗而喘;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应当有别;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方中炙甘草绝不同于常用量;小柴胡汤中柴胡透表泄热,药量宜大,一般在12g以上。而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中,柴胡疏肝理气,可用常量,一般为6g左右;补中益气汤中,柴胡升阳举陷,用量宜小,一般为3g左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