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肺主治节”的中医论文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2-10 16:02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者,辅助之谓也;治节者,治理调节之功也。虽然心为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者,辅助之谓也;治节者,治理调节之功也。虽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之功,但必须依靠肺之辅助,才能保持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笔者结合文献学习,对肺的治节功能作以下探讨。

1 水液代谢

人体水液代谢,由肺、脾、肾、三焦及膀胱协作完成。肺主气,通调水道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至肺,通过肺气宣发、肃降,使水液通调,充养全身,下达膀胱。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热人体汗出多而小便少,天冷则汗出少而小便多。这一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活动,与肺对水液代谢方面的治节有着密切关系。故后人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若肺为邪遏,失于宣肃,以致治节不行,水液代谢紊乱,便可导致水液停留,为咳为喘,甚至小便不利,形成水肿。《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陆渊雷注:“仲景书凡言心下者,皆指胃,独此条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以主证为咳喘故也。”由此可知,寒郁于表,肺气失宣,治节不行而引起水液代谢的紊乱。《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寒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肺虚则治理不用,不能制下,膀胱失约,致尿失禁;肺冷则调节失司,气不化津,反为涎沫。本篇又说:“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乃肺中邪气壅实,通调失职,水气逆行,而致咳喘身肿,故用此方开泄肺气。一旦肺为外邪所凑,失于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正如《金匮水气病篇》所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者是。

临床上,遇痰喘之症,重用利水之品多可取效;见癃闭之象,提壶揭盖法每能应手,均可作为佐证。

2 血液循环

人体藉血液以濡养,凭其循环以维系各脏腑之正常生理功能。血之运行,为心所主,但肺主一身之气始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故《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同居上焦,心血赖肺气以行。“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可证肺主气的重要意义。

临床上,补气摄血、行气化瘀、补肺生脉等治法无不基于此而设。如《医录》生脉散治热性病病危脉绝者,方中用人参甘温以补气,麦冬甘寒以润肺,五味子酸收以敛肺。盖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补肺则气充而脉复。说明肺气在血液循环中是至关重要的。

3 体温平衡

人体的温度是恒定的。体温由来于先天之真阳及其后天之生化,阳气充足生化正常人体才能气血充沛,周身温煦。体温所以保持平衡,是因为一方面不断产生机体所需的热量,另一方面又从皮肤、呼吸和二便排泄扩散一定的热量,一生一散,相互协调,才能使体温保持在衡定的水平上。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是,皮肤遇冷则收缩致密,遇热则弛缓疏松。致密则无汗,使不足的体温不向外扩散;疏松则汗出,使有余的体温随汗外泄。

《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经脉篇》又说:“太阴者(指手太阴肺),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肺气失宣,皮毛开合失职,影响体温调节时就会引起恶寒、发热。例如,《伤寒论》35条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柯韵伯说:“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则皮毛闭,故无汗”。无汗而喘,说明肺气失宣。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由此可知,伤寒太阳病的恶寒发热是皮毛开合失司,不能正常散温的结果,故仲景用辛温发汗以散温。《素问生气通天论》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亦即此理。

在体温的变化方面,温病所以异于伤寒,除了病邪的性质不同,同样是肺失治节的结果。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说:“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寒也。……肺主气,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

4 声音开发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