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辨证心悸的理论探究
叶天士辨证心悸的理论探究:
关键词:叶天士;心悸;治法
中图分类号:R256.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09-01
《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可见心悸是一种以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等,均可表现出心悸的症状[1].《临证指南医案》中虽无专篇论述心悸,但于各篇中整理出大量心悸医案。叶氏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治疗心悸颇有特色。为此对叶天士42则心悸医案进行整理、总结,以期对临床上心悸的治疗有所裨益(医学网搜集整理)。
1心营证:
1.1营热证营热症的治疗应根据疾病的进展,于营分热盛之时应速清营热,治以犀角地黄汤,原文:“热入膻中,舌绛而干,乃营中之热,治在手经”;而在热入营分后期则偏重于养阴,方多以阿胶鸡子黄汤加减,“议静药和阳意”。其门人总结为“若思虑烦劳,身心过动,风阳内扰,则营热心悸,惊怖不寐,胁中动跃,治以酸枣仁汤、补心丹、枕中丹加减,清营中之热,佐以敛摄神志”[2].
1.2营虚证叶氏案中提及“营血”、“营气”,其中营血不足者治以养血,“失血心悸,是营伤”,治疗上以归芪建中汤加减;营气衰微者治以益心气,“已见营气衰微。仿《金匮》酸枣仁汤方,仍兼和阳,益心气以通肝络”。
2肝肾诸不足:
本症病因大体可概括为肝阴不足,风阳内动;因怒而诸阳皆上扰,肝络不和;亡血、失精伐肾阴;以及肾阳不足,阳虚失护;阳不交阴等。原文指出:“肝阴愈耗,厥阳升腾”、“阳气不藏,内风动越”、“高年空虚,肾气不纳”、“心肾精血不安”、“阴精走泄,阳不内依”等为心悸的病因。治疗上当辨证论治,肝阴不足者,叶氏认为:“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方以阿胶鸡子黄汤加减以滋肝阴;对于伤精者治以桑螵蛸散,“所谓气因精夺当养精以固气”,“法当味厚填精,质重镇神,佐酸以收之,甘以缓之”;嗔怒神魂散越,肝络不和者,“全以肝肾下焦主法为正”,以旋覆花汤加减,“宣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脾肾阳虚者,以脾肾双补丸治之,“法当脾肾双补,中运下摄”:“心悸汗出,畏风怕冷,阳虚失护,用真武汤”:“阳不交阴,过用劳心,用妙香散”,“经漏阴伤,阳易浮越,药以甘柔,使胃汁日充”等。
3诸痰:
该部分病案两则,其一为痰火致心悸,治疗上“治以宣通郁遏”,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其二为痰饮致心悸,“由阳衰不主运行,痰饮聚气欲阻”,法以温运,“议用《外台》茯苓饮合桂苓方”。
4肝胃不和:
本证病因多是肝阳偏亢,而中气不足,值情志有所不调,则厥阴乘中宫,如“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使“胃逆不降也”、“厥阴内风乘胃虚”,治疗上“养肝熄风,一定至理”、“先当泄木安胃为主”,方以十味龙胆汤和秫米汤、大半夏汤加减等进行治疗。
叶氏42则心悸病案各不相同,在其病案中,心悸往往都不是作为主症出现,叶氏“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精髓,对病因病机进行认真分析,又每每与脏腑相联系,治病求其本。其所用诸方,多是出自古人,自己临证发挥,别出心裁,师古而不泥于古,对治法治则的阐述精当深刻。方中往往用药不多,但其每一味药都是经过仔细斟酌后方用。综上,叶天士治疗心悸,能抓证之根本,又能根据症状变化随证加减,辨证思路明晰,用药有理有据,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学习和借鉴。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136。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苏礼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1-193。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